会议大合影拍摄,如何拍才能呈现优质照片?
177 2025-08-11
赵瑶丹是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古代女子服饰描写,杨艺是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研究生。
近些年,宋代题材的影视剧常是大家闲聊的对象。比如《清平乐》《大宋宫词》,还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梦华录》,观众不仅欣赏剧中人物的古风韵味和情节,也很关注那些华美的服装和妆容。剧中宋代女性精致的妆容打扮,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宋韵风格,这种新中式美学,在服饰搭配、化妆艺术等方面备受追捧,成为人们展示身份的文化象征。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欣赏宋代女性服饰、发饰和面容所展现的精致妆容。
和谐与含蓄的服装之美
两宋历时三百多年,女性日常服饰样式大体一致,普遍是下身穿短裙,外面披着长款上衣,注重展现高挑匀称的体态。这件上衣是合领式设计,衣襟敞开,可以看见里面穿的贴身小衫。下摆做得特别长,有些款式甚至直接拖到脚踝,采用两根长度相等的线条构成,视觉上产生向上升长的效果,突出“高、瘦、直”的身材轮廓,让女性看起来更加苗条挺拔。衣身两侧从臂弯处开始没有缝合的巧妙设计,既便利活动坐卧行走,又维持了高雅气质,彰显了注重使用者感受的构思方式。宋代宫廷画家陈清波的《瑶台步月图》里,三位在高台赏月的贵族女性,肩部线条秀美,身形苗条,腰肢纤细,展现了服装的清雅格调。
南宋陈清波《瑶台步月图》 作者供图
内里穿着的是收拢腰身的裙装,裙带系在腰际位置,搭配外面敞开的上衣,腰线部分部分显露出来,既显现出女性的婀娜身姿,又调整了身材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立体的层次感。这种裙子的片数通常在六片以上,多的能达到十二片,大量运用了褶皱手法,甚至有“百重叠”“千层褶”的描述。在赵氏家族显贵黄昇的墓穴中,发现了一条烟灰色罗缎织有金色双凤牡丹图案的褶皱裙。这件裙子的两侧有两幅保持原价,另外四幅则每幅享受八五折优惠,总计实现了六折的优惠力度。它的设计在用料上比较讲究,虽然裙摆的尺寸看起来有所减小,但避免了显得臃肿的问题。穿着时,裙子会随着身体的动作而灵活变化,既不会拖沓在地面上,又显得十分精致和优雅。宋代时期的百褶裙,可以看作是一种内敛的奢华代表,它也可以被视为现代中式风格中“马面裙”的一种早期形态。
这组出自北宋初期山西太原晋祠的侍女造像,是模仿皇家风格精心制作的宋代彩绘写实佳作。这些42尊随从雕像身份各不相同,神态也各有特色,大多外罩飘逸的褙子,里面穿着拖地长裙。其中舞伎造像,肩部显得清瘦,两侧的褙子紧贴身体轮廓,披帛自然垂落,凸显了她们削肩纤瘦、衣衫略显单薄的柔美体态,反映了宋代女性在适宜的服饰样式中所体现的崇尚纤瘦的审美观念。
南宋李嵩《听阮图》(局部) 作者供图
宋代女性衣着款式追求雅致简约,因此色彩多选用素净色调。从《蕉荫击球图》到《调鹦图》,再到《观灯图》、《听阮图》以及《女孝经图》等宋代画作中可见,女性常身着银灰、墨绿或青灰色的衣裳。这些清雅淡泊的色彩,不仅凸显了女性的美丽与端庄,也彰显了宋代服饰的精致品味。宋代女性擅长在素净底色上加入亮丽元素,从而构成“间隔色法”,既维持了整体的清雅格调,又注入了活泼的韵味。以山西太原晋祠侍女像里的舞者造像为例,她身穿深蓝长裙显得庄重沉稳,而红色衣领和系着玉环的红色丝带,则在素净中增添了一丝鲜明。舞者肩披的绿色披肩同样蕴含着色彩组合的精妙构思,其边缘点缀着红色镶边。这种单一色调和鲜艳色彩的组合,既体现了宋代女性对色彩的精准把握,又在沉稳蕴藉里透露出对无拘无束的向往。
宋代女性衣着注重线条的流畅,勾勒出身体的自然轮廓古代女子服饰描写,在素雅的衣料中点缀少许鲜明的色彩。恰当的款式与协调的色彩组合,既突显了女性的苗条身姿,又不失健康活力,既显得高雅大方,又带有几分耀眼的光彩。无论是静止还是活动时,都呈现出一种既朴素又富丽堂皇的独特韵味。
繁复与璀璨的头饰之趣
当代女性在打扮头发时,常常借助让头发显得更蓬松,以此来营造丰盈感,改善面部轮廓,进而让头发看起来更有高度。宋代女性的发式同样蕴含着审美智慧。与服饰的清雅内敛形成对比,宋代女性更青睐富有表现力的发型和发饰,以此表达她们对美的个性追求。
宋朝时期,发髻样式很高耸,注重轮廓和层次,发式变化多端。崇宁年间,曾经流行过一种高高的发髻,额头部位特别宽大,形状像方框。宣和年之后,又流行起一种尖尖的额头造型,发髻更加精巧。山西晋祠圣母殿里的侍女雕像,生动地表现了宋代女性各式各样的额发和发髻造型。这些女性雕像,额头上的发饰大多呈现圆弧形,如同云朵一般,有尖额头、平额头、多弧形额头等不同样式,发饰的多少和大小也各不相同。相对应的,存在多种多样的发髻样式,包括天髻、蕉髻、大盘髻、螺髻等。这些发髻造型互不相同,向上高高地挺立在头顶,不仅让面容看起来更加娇小,还拉长了整体轮廓,凸显出苗条的身材。
为了打造这些令人赞叹的发型,需要满足盘发对发束的多量需求,宋代女性经常借助“特髻”。特髻,是一种组合式的假发装置,又被称为髲髢,其构造类似发饰,在宋代广受欢迎。
北宋期间,汴梁城里分布着不少专门加工制作和贩卖这类发型的店铺。南宋期间,秦桧的孙女迎亲时,宋高宗依照册封命妇的规矩,颁发了全套的冠饰和披帛。这套服饰里就配有“珠饰松枝造型的发髻”(引自《演繁露》第十二卷《冠饰》篇)。淳熙时期,朱熹拟定士族门第的祭奠、婚嫁场合的衣冠规范时,确立正妻佩戴冠饰、其他姬妾佩戴假发髻的规矩。女子若已出嫁,则需头戴冠饰,身披背式衣物。《家礼》第一卷《通礼·祠堂》中有此记载。冠饰与背式衣物,构成了宋代女性平时的常规装扮。
南宋钱选《招凉仕女图》(局部) 作者供图
宋代女性在复杂发髻上,还会佩戴精美闪耀的头饰,以彰显其端庄与尊贵,并映衬其身姿。《招凉仕女图》里一位女子,头顶戴着高耸的“重楼子”花冠,这大概是当时贵族女性流行的款式。北宋中期到南宋时期,女性钟爱的花冠高度可达三尺,宽度与肩同宽,两侧向下垂至肩膀,插上一尺长的宽齿大梳,并在上面镶嵌一年四季的花朵。这种花朵的直径太宽,导致女性坐轿子、进入家门时,都必须斜着身子通过。这种习俗引起了宋朝朝廷的关注,皇祐元年十月,宋仁宗颁布命令:“女性佩戴的头饰,高度不能超过七寸,宽度不能超过一尺,发簪的长度不能超过一尺,要用角材料制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七)。政府不仅限定了头饰和发簪的尺寸,还禁止使用名贵的白角来制作发簪。可是,一道法令并不能阻拦时下流行趋势。大家转而用象牙和玳瑁来打造首饰,到了南宋年间,那种过分张扬的大帽子与长梳已经很少见了,但女性们依旧或系着彩色丝带,或戴着发冠,或插着鲜花,依然用巧妙手法打扮发间。
那造型极为挺拔的发髻,宛如直插天际,上面点缀着光彩夺目的各式头饰,充分展现了古代女性对于审美的不懈向往。她们头戴华丽的帽子,发髻高耸,衣襟宽大下垂,将自身的柔美与温婉的气质表现得非常充分。
淡雅与自然的妆容之韵
复杂的头饰容易吸引人的目光集中在脸上,宋代女性在面部打扮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们继承前辈对白净皮肤的追求,勇敢地改进了早期的泪痕妆和三白妆,这些妆容成为了后世女性审美的重要参考,彰显出清新脱俗的别样风采。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白皙美丽、纯净无瑕、如玉似雪、肤若凝脂等词语来描绘女性容貌出众。宋代女性一直致力于追求白皙美丽的面容,偏爱素雅妆容,注重清秀精致。南宋葛立方在《归愚集·跋》卷五《风流子》中明确提到“淡妆更显体态纤瘦”,反映出宋代逐渐倾向于含蓄典雅的审美取向。秦观在《南歌子》中写道:“香墨细细描,燕脂轻轻抹”(出自《淮海词》卷下《南歌子·其二》)。细细的眉毛,轻轻的胭脂,那正是北宋中后期女性普遍的妆容样式,显得清新自然、素雅干净,追求简约与精巧,摒弃了繁复的妆容装饰。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偏安南方,整体妆容更为内敛,依然以淡雅的白面为主,并且白得更加极致。如同《历代诗余》卷四九《侧犯·前调》中“晚凉倦浴,素妆薄试铅华靓”所展现的,宋代女性化妆风格清秀素净,流露出一种天然韵味。
宋代女性在素雅妆容基础上,通过泪妆和三白妆来突出面部轮廓。泪妆是用白粉点缀眼角,模仿泪珠欲坠的样子。这种妆容在唐代五代时期就已流行,文献记载“宫廷中的一些妃嫔在脸颊上涂抹白粉,互相称其为泪妆”。到了南宋,泪妆演变为“在眼角点缀粉彩”,只需在眼角略微施粉,就能营造出似哭非哭的哀愁感,使表情更显婉约动人。在额头部位、鼻梁线上以及下巴区域涂抹白粉,可以构成所谓的“三白脸”。南宋画家李嵩的作品《听阮图》(图③)里,怀抱琴瑟的仕女所呈现的妆容就是典型的“三白妆”。这种化妆手法和当代女性普遍采用的高光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强化光影反差,使面部轮廓显得更加平滑,同时增强面部的立体感,营造出额头宽阔、鼻梁挺拔、下巴圆润的观感,这恰好符合宋代人对吉祥面相的审美标准。泪妆和三白法,都是在素雅清透的底妆上,增添妆容的细腻感,突出个人面容和风度,呈现自然脱俗的韵味。
宋代女性在装扮上,衣服、发饰和面容都体现出简约的色调,物品安静而优雅,看似清淡却内含亮色,这种审美取向是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这种中国式的审美观,在遵循礼制和追求自由、融合平凡与高雅、兼顾普遍与独特、内敛与外放之间徘徊,既反映了宋代女性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也显现出她们对美的独到理解。这种审美偏好,深深根植于连续不断的中华文化传承之中。借助现代视角对传统中式审美的演绎,宋代女性装扮不但传承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也为当代女性在穿着打扮和面容修饰方面开拓了新思路。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4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