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肚子的女人别再“上衣塞裤腰”!学会这3种藏腹穿法,显瘦时髦
111 2025-08-10
目前,根据小说《大秦帝国》改编的历史剧《大秦赋》正受到广泛关注。众多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注意到:剧中的不少场景与服饰都力求还原秦代风貌,古代的礼仪习俗也被细致地展现出来。青铜器为何呈现绿色?面缚衔璧的含义是什么?在何种场合下人们会饮用合卺酒?这部热播剧中呈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知识点,你是否已经全部理解了呢?
古代青铜器是金色的
《大秦赋》的道具制作非常精细。北师大古代文学博士、对外经贸大学文学院教师赵运涛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剧中所展示的诸多物品均与那个时代的历史紧密相连。
他提及,例如在华阳夫人的居室内,摆放着一尊虎形座架上的鸟形鼓,这一道具系依照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所制。该文物源自楚国,乃一种重要的乐器,蕴含着丰富的楚地文化气息。鉴于华阳夫人的出身正是楚国,因此此物便成为了她的陪嫁之品。
莲鹤方壶与人形灯,这两件古物颇为引人注目。莲鹤方壶产于春秋中期,其材质为青铜,用途则是盛放酒水;而人形灯则是模仿战国时期齐国的样式。在古人眼中,灯火通明的景象往往被认为是吉祥的预兆。灯火不仅代表着光明,更是温暖与希望的象征。
在剧中,赵王的宫殿里展出了两件物品,它们分别是豆和盨,这两种器物在先秦时期颇为常见。豆,作为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最初是用来装黍、稷等谷物的,后来则转变为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之用。盨,同样是一种用于盛放黍稷等食物的铜制器具。而剧中贵族们所使用的饮酒器皿,则是仿照盉所制,盉作为古代的盛酒器,同时也是古人用来调和酒水浓淡的工具,通过加水来调整酒味的浓淡。
赵运涛指出,在剧中,青铜道具的呈现并未如《芈月传》那般呈现出青铜特有的色泽。他补充道,关于青铜器的色彩,其实大有讲究。我国青铜器的使用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目前我们所见的出土青铜器,大多呈现出青绿色,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器具在地下历经数千年的腐蚀和氧化作用,才形成了这种颜色。“人们现在称之为‘青铜’,而在商周时期的铭文以及汉代的文献资料中,它被称作‘金’。对于纯净的青铜,古人则尊称为‘吉金’,而真正的金色,则是古代青铜器最初的色彩。”
场景中有历史典故
《大秦赋》这部剧作中,诸多场景生动再现了历史中的典故,引发了观众与史学爱好者的热烈讨论。
例如,在东周君主向秦国臣服之际,他张口含着一块美玉。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为何他会在这种时刻口含玉器?实际上,在历史记载中,这种行为被称为“面缚衔璧”,古人以此作为投降的象征,通常由国君亲自施行。
《左传》中记录了春秋时代“面缚衔璧”的传说,这一行为在晋代、宋代等历史时期也有类似描述,“面缚衔璧”演变成了表示投降的仪式。从史学家的角度分析,玉璧被视为祭拜天神的重要器物,将其赠予胜利者,象征着屈尊求和的态度,暗示着国家命运的一种变迁。
古时人们认为,城破投降的君主几乎等同于死刑,他们通常会被反绑双手,口含玉璧。那些败军的大臣,伴随投降的君主,亦需恪守特定的礼节,身着专门的丧服。而得胜的君主则会通过“解开绳索、收回玉璧”等举动,为投降者解除束缚、夺回玉璧,这象征着给予投降者重生的机会,同时也彰显了自身的仁爱之心。
众多观众对《大秦赋》中描绘的征战场面记忆犹新,该剧生动再现了战国末期各国间频繁征战的情景。剧中的士兵形象与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造型极为相似,包括偏侧的发髻、高耸的衣领、格子图案的铠甲等,甚至连单膝跪地的姿态都如出一辙。在这些将士中,他们反复吟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伴随着音乐的烘托,营造出强烈的仪式感。
秦军所唱的这首歌谣源自《诗经》中的《秦风·无衣》篇章,它所展现的是战士们出征前那激昂的士气以及团结一致对抗敌人的精神。在这首诗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穿同一件战袍、衬衣、下衣”。显而易见,这里的“同”并非指“同一件”,而是表达“同样”的含义。穿上相同的战袍,这似乎更贴合战歌的真正意图。
腰间挂玉有何寓意
在《大秦赋》以及其他众多古装历史剧中,我们频繁目睹古代男子腰间佩戴玉饰的情景。与现代社会中玉饰的装饰性和审美价值不同,古代人们赋予玉的象征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其道德寓意上。
古时男子腰间佩戴玉石,此习俗源自玉石所象征的高尚品质,人们常将玉石与君子的品德相提并论。《诗经·小戎》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提及君子,便应想到其温和亲切,品德如同玉石。《说文解字》对玉石的品质进行了归纳,共列举了五种:光泽润泽而温和,内敛而不张扬,质地清澈透明,内外一致,声音清脆悦耳,且具有坚硬的质地。专家认为,古时人们将仁、义、智、勇、洁视为衡量品德的标准,这些也成为君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因此秦朝服饰,古时便有“君子无时无刻不佩玉”的说法,而现代人们则常用“谦逊有礼的君子,温文尔雅如玉”来形容。
腰间佩戴玉石象征着一种礼仪规范。《礼记·玉藻》一书中记载:“古代的君子们必定佩戴玉石,右手的徵角与左手的宫羽相配,行走时步伐协调,步伐轻快,行走轨迹符合规矩,转身时动作恰当,前进时行礼,后退时挥手,如此才能使玉石发出清脆的声响。”
在古时,佩戴的玉饰并非仅是一块玉石,而是由多个部件组成,因此被称作“组玉佩”。《礼记》中阐述秦朝服饰,佩戴的玉饰唯有在适中步伐中才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一观点时刻提醒着佩戴者,不论是行走还是乘车,均应保持举止文雅、节奏适中。此外,玉佩相撞的声音能够传至远方,此乃用以比喻君子行为光明正大,绝不涉及窃听或窥视之嫌。因此,在往昔岁月,佩戴玉石亦被视为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的一种途径。
玉在现代的运用和象征意义更为广泛,虽然相较于古代,它不再被用来突出道德的至高无上,但人们依然习惯用玉来象征美好。诸如“亭亭玉立”、“抛砖引玉”、“金科玉律”、“金玉良缘”等成语,都体现了这一点。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玉来形容人、事、物等,往往带有积极的评价和赞美的意味。
“交杯酒”最早是怎样的
在《大秦赋》这部作品中,观众得以目睹众多描绘礼仪的情景,诸如秦公子嬴异人举行冠礼及婚礼的场面。那么,我国古代的礼仪文化究竟呈现何种风貌呢?
周代便有了冠礼,这是我国古代男子成年的重要仪式。《礼记》中提到:“冠礼,乃礼仪之开端,亦是嘉礼之重。”它标志着礼仪的开始,当男子年满二十或二十二岁,便会在氏族长辈的主持下,依照习俗举行一系列仪式,从而正式获得成年的认可。
史籍中记载,秦国的冠礼习俗通常在22岁之际举行。在这一仪式中,需进行三次加冠,此过程被称为“三加”。这三种不同的冠饰分别象征着不同的身份与职责:首冠以缁布制成,其形似黑布,象征着加冠者将获得治理民众的权力;次冠为皮弁,由白鹿皮制成,预示着加冠者需服兵役;终冠则称作爵弁,色泽介于赤黑之间,似雀头之色,象征着加冠者有权在宗庙中参与祭祀活动。
《大秦赋》这部作品中,详细描绘了“加三冠”的仪式。事实上,这一仪式是冠礼中最关键的步骤。古语有云:“国家的大事,关乎祭祀与战争。”完成冠礼之后,受冠者便拥有了参与国家重要事务的资格。
剧中呈现了子楚与韩霓共饮合卺酒的情景,这是婚礼上的一种传统礼节。合卺酒所用的卺,是一种苦味的瓠瓜,俗称苦葫芦,因其苦涩而不宜食用,常被制成瓢。在古代,人们在婚礼上用它来盛放酒水。合卺礼起源于周朝,仪式中通常会将一个瓠瓜一分为二,用线将两半的柄部相连,新郎新娘各持一瓢,共同饮酒,以此寓意婚姻将两人紧密相连。宋代时期,这一礼仪演变成了交杯酒的仪式,《东京梦华录》中有所记载:“将两只酒杯用彩带相连,相互各饮一杯,此称为‘交杯酒’。”这种在婚礼上共饮交杯酒的传统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实际上,饮用合卺酒不仅象征着夫妻间永不分离的誓言,更蕴含着丰富的深层意涵。在古代,酒多由自家酿造,其酒精浓度不高,口感甘甜,类似于现今的酒酿或醪糟等饮品。当新婚夫妇的父母将他们亲手酿制的美酒倒入两个苦涩的葫芦瓢中,这便象征着夫妻二人将共同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