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华无实”的卡地亚蓝气球,它为什么这么火?
19 2025-08-09
邵阳日报-新指媒(文图/特约通讯员李志明;编辑石世桢) 骑着单车、冒着高温酷暑、踏着没顶冬茅、荆棘如刀、手脚被割出血也无所惧,一心只为——拜访魏光焘墓地2016年7月6日上午,邵阳日报-新指媒(手机版网址。
zhijian1.com)特约通讯员李志明,及邵阳市区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老吴、双城记,看望了意外摔伤住院的谢仕聪老兵、造访著名抗日将领廖耀湘故居之后,又特意骑着单车、冒着酷暑,不辞辛苦,寻访魏光焘墓地经历
一番曲折、四处打听之后,我们一行终于来到新邵县酿溪镇杨世村12组一位70多岁的高姓老者很热情:“魏制台原籍隆回金潭,据传说,在他生前就找地仙(即风水先生)谋了块宝地,就是我们这里据说这里不但风景好,风水更好。
前有鲶鱼山、左有麻拐石、右有河鱼山魏制台墓地所在地,我们从小就听说一直叫魏制台山据说,为了防止盗墓,魏制台出葬时,七七四十九口棺材,真正的棺材就葬在我们这里培坟用的黄土都是细竹筛一遍又一遍过筛,和上石灰、黄酒搅拌,再用铁钉锤细细敲打,坚固得很哩……”。
一条新修的毛马路,曲曲折折通向山顶走到没路的地方,按照高姓老人的指点,划开几乎没顶的冬茅草、脚踏如刺如刀的丛生荆棘,艰难地向上攀爬茅草几乎把路全掩盖了,越来越看不到人走动的痕迹,我迷路了好在有手机,马上联系在山下等候的老吴。
正好有砍柴的当地居民——后来打听叫曾敬科——热心帮忙带路。几乎没有路,冬茅草、荆棘满山遍布。本文笔者穿的是西装短裤、短袖衫,为了亲自看一眼先贤墓地,只好豁出去了。
好不容易来到魏制台墓地,终于松了口气墓地北向呈半圆形、外向呈八字形,均用巨快条石镶成正中墓碑一行大字:“清授光禄大夫魏威肃公墓”,墓碑左右两侧有对联:“我尔春风曾几度;人非名胜不重游”左下侧落款:“男 肇 文 釐 桓 嘉 澄 莲 元 威 祥 孙 荣 徵 澍 续 爵 定 渊 采 宁 敬立”。
说明魏光焘9个儿子,“肇”字辈,8个孙子,“荣”字辈墓碑右上侧标明:“中华民国五年丙辰夏四月安葬十四年乙丑年春二月修墓内子兼癸外癸兼子山”
老曾介绍说:魏制台墓地面积30多亩,墓四周巨石镶嵌墓前方左右各有一根石柱(华表),上面还雕了石狮子,可惜现在只剩一根石柱子,狮子也没有了墓地前专门修了个守墓的院子(墓庐),还置买了守墓田产,后面还有一口水井。
守墓人姓邓,其孙子住隔壁河鱼村“水流百步五毒,水落三磴有鱼”。“临时热心向导”——曾敬科,口渴了,就着山上流下的小溪,双手捧起溪水就喝(下图),我也跟着捧水喝——呀!好清凉的山泉水!
下列组图:邵阳日报-新指媒(手机版网址zhijian1.com)特约通讯员李志明,当天拜访魏光焘墓地掠影。
【“背景”阅读】魏光焘,无疑是邵阳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资江南路风光带、白公城宾馆、爱莲文化广场、大汉东风步行街,都有他的雕像可是,即使是我们邵阳本地人,对他都知之甚少,更遑论他的墓地具体所在;即使知道其墓地大致所在,亲自造访过其墓地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魏光焘(1837年11月27日—1916年3月15日),字午庄,隆回金潭人,著名的湘军将领,也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号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族孙甲午之战,他曾经统率3000宝庆子弟血战牛庄,留下“魏午庄大战牛庄”的佳话。
战后,魏光焘曾先后任江西布政使、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正如其墓地华表上对联所云:“八省封垠,鸿猷炳耀;千年华表,化鹤归来”魏光焘1905年罢官回到家乡邵阳,1916年3月15日卒于宝庆城东郊住所“湖山别墅”。
笔者所在的双清区佘湖小学,其前身就是在“魏制台”魏光焘“湖山别墅”(当地人称“魏家院子”)上办起来的,所以对魏光焘这位邵阳先贤特别情有所钟,多年来一直想亲自拜访先生墓地而不得多少次,邵阳日报-新指媒(手机版网址。
zhijian1.com)特约通讯员李志明,特意来到佘湖山魏氏族人为魏源、魏光焘修建的“睁眼看世界第一亭”以及两位先贤衣冠冢,就想,什么时候能到先生墓地看一看。
这里是邵阳日报-指尖新闻-“新指媒”,谢谢您的阅读;本期编辑石世桢。邵阳指尖传媒网(pc+手机版):zhijian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