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搭中的艺术,如何通过搭配提升整体气质
17 2025-08-07
【文化中国行】
我在网络平台上浏览到了关于火把节的资料,瞬间被彝族服饰的华丽所吸引。近期,四川凉山的火把节隆重开幕,雅安的居民李芮卓与发帖者胡瑛卓取得联系,未曾想两人竟是高三的同窗,拥有众多共同话题,于是他们决定一同前往凉山,共同感受火把节的魅力。
一旦火光闪烁、旋律回荡,不论性别,众人纷纷邀请共舞,那份毫无保留的欢迎与喜悦,让人难以忘怀。完成达体舞的欢快节奏、观赏完朵乐荷的精彩表演后,她们还打算深入体验彝族服饰的完整制作过程。
7月11日至8月18日期间,凉山地区以“激情火把节·最炫民族风”为活动主题,动员了全州的17个县(市)共同参与,精心策划了一场为期超过一个月的火把文化旅游盛宴。据数据统计,这场火把节不仅包含了从仪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涵盖了83项州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以及民俗等多个领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静态展示,它们在节日的节拍中活跃跳动,既拥有共性,又展现出各自的特色。以火把节为例,凉山州府西昌市的火把节,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得更加现代化,其特色在于强调游客的参与互动。而布拖和普格两县,作为火把节的起源地民间服饰,其庆祝活动则更加注重传统,他们不仅会前往“圣火洞”取火,还保留了斗牛、赛马等传统竞技项目。
凉山地区的彝族服饰各具特色,令人心旷神怡。这些服饰根据不同地区的男子裤脚尺寸,可分为三大类。“凉山东部的义诺地区服饰”,以美姑县为典型,被称为大裤脚服饰;“凉山中西北部的圣乍地区服饰”,以喜德、越西、冕宁等县为代表,被称作中裤脚服饰;“凉山南部的所地地区服饰”,则以布拖、普格等县为标志,被称为小裤脚服饰。虽然裤脚大小不同,却蕴含共通的文化密码。
凉山全州的17个县(市)合力绘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同样拥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布拖县的阿都高腔民间服饰,不受时空限制,能够触景生情,激发情感,节奏不受拘束,歌词除了固定的部分,还能根据旋律即兴创作,内容涵盖爱情、劳动等多种主题。甘洛县的磨尔秋,其形态犹如“旋转的秋千”,是一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男女老少皆可参与,展示在杆上的表演……
彝族银饰在身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彝族青年驾驭着骏马奔腾如疾风,外国游客对彝族刺绣的审美赞叹不已……这些闪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起了凉山火把节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