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中专毕业去女同学家玩,她母亲一眼相中我,一定要我做她女婿

小小兔 118 2025-08-06

"你该选我做你女婿!"李红母亲把最后一块红烧肉夹到我碗里时,这句话如同雷霆炸响我抬头,对上她期待的目光,筷子悬在半空,不知如何是好那是1985年的盛夏,刚刚从市里电子工业中专毕业的我,应李红的邀请来到她家做客。

七月的太阳毒辣辣地烤着大地,蝉鸣震耳欲聋我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胸前口袋里插着一支刚买不久的英雄牌钢笔,这是我最珍视的财产,也是毕业时父亲送我的礼物从市区坐着老旧的公共汽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又步行半小时的土路,脚上的解放鞋早已蒙上了一层黄土,才来到了这个县城边缘的小村子——大湾村。

我揩了揩额头上的汗珠,看见李红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等我她还是那身学校发的蓝色工装,黑黑的圆脸上挂着腼腆的笑,扎着一条简单的马尾辫,手里摇着一把草编的蒲扇"来啦?路上热坏了吧?"她接过我手中的布包,递给我一条湿毛巾,"先擦擦汗,我娘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呢!"。

李红是我们班上少有的农村来的女生,勤奋好学,尤其数学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我们同桌整整一年,她给我讲解数学题,我偶尔给她讲讲城里的见闻,比如新开的百货商店、露天电影院放映的《少林寺》,就这样成了不错的同窗而今天,是我们毕业后的第一次重逢。

李红家的院子不大,黄土夯成的围墙已经斑驳不堪,院中一棵老槐树投下稀疏的阴凉门前晾着几串红辣椒和一挂玉米,屋内是两间土坯房,摆设简单——一张八仙桌,几把发黄的竹椅,墙角立着一个老式木箱,大概是装衣服用的

墙上贴着一张已经发黄的"光明日报"剪页,上面是"全国高考状元"的照片,一看就是被翻看多次,边角都磨出了毛边室内光线昏暗,一盏60瓦的灯泡从天花板上垂下来,散发着微弱的光亮院子里传来哗哗的水声,是李红的母亲在冲洗青菜。

"哎呀,城里来的客人到了!"李红母亲一见我就放下手中的活计,笑得合不拢嘴这位五十出头的农村妇女,头上裹着一块已经褪色的花布巾,脸庞被太阳晒得黝黑,眼角堆满了皱纹,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她的双手粗糙,指甲缝里还留着泥垢,这是常年劳作留下的印记。

"婶子好,打扰了"我有些局促地打招呼,递上带来的礼物——两斤白糖和一盒"大白兔"奶糖"哟,还带啥礼物,太客气了!"李红母亲接过来,眼里闪着惊喜,"红丫头,快给小吴倒茶,热坏了吧?"李红父亲正在院子角落的小菜园里摘黄瓜,听见动静,慢吞吞地走过来。

他穿着打着补丁的蓝布衫,瘦高的个子,脸上的皱纹比妻子还要深,显得有些苍老"爹,这是我同学,小吴"李红介绍道"来就来吧,咱家虽然条件差,但也不缺你一口饭"李红父亲点点头,语气虽然粗犷,但眼神里透着几分善意。

他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包"大前门"香烟,在手上磕了磕,抽出一支自己点上,才不紧不慢地把烟盒递给我"不会抽,谢谢叔叔"我连忙摆手"不抽烟好啊,省钱!"李红母亲笑着插话,"小伙子长得周正,还是城里电子厂的实习生,真是有出息!"。

她一边说,一边对李红使眼色,笑得意味深长。李红顿时红了脸,低着头催我去洗手准备吃饭。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顿红烧肉可不容易李红母亲特意杀了他们家养的一只老母鸡,又炒了几个家常小菜——拌黄瓜、清炒土豆丝和一盘野菜简单的陶瓷碗盘上盛着食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李红爹盛了一碗米饭递给我,道:"吃吧,不要客气,虽然粮食紧张,但招待客人的饭还是有的。

"我知道农村还在实行粮票制度,心中有些过意不去,但又不好推辞"听说你分到电子厂实习了?"李红母亲一边往我碗里夹菜,一边热情地问道,"那可是好单位啊,有城市户口,以后还能分房子,是吧?"我点点头,不好意思地说:"厂里新人要排队等分房,得七八年吧,现在住集体宿舍。

""七八年算啥?眨眼就过去了"李红母亲拿起搪瓷茶缸给我倒了热水,"我们老李家祖祖辈辈种地,啥时候才能住上砖房哟!"她叹了口气,目光中却闪烁着希望,不停地给我碗里添菜,尤其是那盘红烧肉,几乎全夹到了我的碗里。

李红坐在一旁,脸色越来越红,几次想说话都被母亲的热情打断终于,她借口去厨房盛饭,匆匆离席桌上的气氛越来越微妙李红父亲不停地抽烟,厚茧的手指捻着烟卷,眼神飘忽李红母亲则滔滔不绝地讲着李红的种种好处:"我们红丫头从小就懂事,能干,上学那会儿还帮着种地,十五岁就会做一手好菜,心灵手巧,绣花缝补样样在行。

"我只能不停地点头,心里却猜到了几分。在这个年代,"介绍对象"往往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的。饭后,按照农村的习俗,男人们在院子里纳凉闲谈。

李红父亲从墙角搬来两把竹椅,我们坐在老槐树下,他慢悠悠地卷着旱烟"听说你爹也是厂里的工人?"李红父亲问道"是的,在纺织厂当机修工"我答道"那挺好,工人家庭,根正苗红"李红父亲点点头,"你有兄弟姐妹没?"。

"一个弟弟,还在上高中""嗯,独生子女政策刚开始那会儿还没这么严,多生一个不算啥"他抽了一口烟,"我家只有红丫头一个闺女,指望她能有出息,别像我们这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啊!"我能听出他话里的言外之意屋内,传来李红和她母亲压低声音的争吵:

"娘,你别这样,我跟他就是普通同学...""傻丫头,这么好的机会,放着城里户口不抓紧,等着嫁给泥腿子吗?"听到这些,我的内心更加忐忑天色渐暗,萤火虫在院子里飞舞,远处传来邻家收音机里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

晚饭后,李红母亲拉我到靠墙的小桌前坐下,李红爹也凑了过来,很明显是要"谈正事"了"小吴啊,我也不绕弯子了,"李红母亲放下茶杯,直截了当地说,"我看你人不错,家庭条件也好,工作稳定"她顿了顿,目光诚恳:"不瞒你说,我们家李红从小就懂事,能干,就是农村户口没办法。

"她压低声音,仿佛在说什么机密:"你要是能娶我们红丫头,不仅她跟着你有出息,咱们两家也能有个照应,以后你爹娘老了,也有人照顾,你说是不是?"这番话让我一时语塞我偷偷看了一眼端着茶杯站在门口的李红,她的眼中满是尴尬和无奈。

"阿姨,我和李红只是同学关系..."我小声解释,不知如何继续。

"同学怎么了?正好互相了解!"李红母亲急切地说,"现在不少人连对象面都没见过就定了亲事,那才叫糊涂呢!"她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你看看我们红丫头,虽然是农村姑娘,但勤快啊,洗衣做饭样样行,跟了你肯定让你省心!"

李红父亲敲了敲烟袋锅,意味深长地说:"闺女是我们的心头肉,能托付给什么样的人,我们心里有数"屋外,天色全暗了下来,蝉鸣声一阵高过一阵我的心情如同那闷热的天气,压抑难当"小吴啊,你是不知道,现在农村姑娘多难嫁人啊!"李红母亲叹气道,"城里小伙都嫌弃,不是嫌没文化,就是嫌没户口。

"她抹了抹眼角:"我们红丫头念了这么多年书,好不容易盼到她能跳出农门,你可别辜负了她的一片心意啊!"听到这里,李红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手中的茶杯,冲出了屋子趁着李红父母收拾碗筷的空当,我也悄悄走到院子里在老槐树下,我找到了正低声啜泣的李红。

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我看到她瘦弱的肩膀正在微微颤抖"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我娘会这样..."她低着头,手指不停地绞着衣角,那是她紧张时的习惯"我理解,不怪你"我轻声安慰一阵沉默后,李红抬起头,月光下,我看到她眼中闪烁着泪光。

"其实...我喜欢的是厂里带我实习的张师傅"她小声说,"上次回来就跟我娘说了,但我娘觉得你有城市户口,工作又稳定...非说张师傅年纪大,家里还有老母亲要养活..."我恍然大悟"张师傅?是不是戴眼镜的那位?"我问道,记得实习时见过几次,是个温厚踏实的老工人。

李红点点头,红着脸说:"他教我很多东西,人也特别好,虽然比我大七岁,但我觉得那不是问题""这几年家乡遭了连年灾,去年爹的腿还摔伤了,干重活也不行了,家里日子越来越难"李红擦了擦眼泪,"娘就想着...通过我嫁个好人家,全家都能跟着改变命运。

"听着李红的话,我心中五味杂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人情感往往要服从于家庭利益多少人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又有多少人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真心?"我都懂"我拍了拍她的肩膀,"我会和阿姨他们谈谈,别担心"李红感激地点点头:"谢谢你,小吴。

我就知道你最讲道理了,当初数学不及格,还是你帮我补的课呢!"我笑了笑:"那是因为你教我物理,咱们互相帮忙罢了"李红破涕为笑:"记得那次物理实验,你把酒精灯打翻了,差点把实验室点着,吓得我三天没敢跟你说话!"。

我们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学生时光回到屋里,我发现李红父母已经在客厅的小炕上铺好了被褥"夜深了,明天再回去吧,今晚就睡这"李红母亲热情地说我婉言谢绝:"厂里晚上有集体学习,得回去"其实那是个借口,我只是想尽快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但李红母亲不由分说把门一关:"这大晚上的,公共汽车早停了,你走十多里夜路回城,我这心里怎么踏实?住下吧,明天一早我让李红送你去车站"无奈之下,我只好留宿夜深人静,躺在陌生的炕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满天繁星和一轮明月。

院子里的蛙鸣和虫叫此起彼伏,偶尔还有犬吠声传来,这些在城市里早已失却的自然声响,反而让我感到一丝宁静我想起了李红的处境,想起了她母亲急切的眼神,想起了农村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在这个正处于变革之中的年代,城乡差距依然如此明显,户口制度把人分成了不同等级,而婚姻,成了许多人跨越这道鸿沟的唯一途径。

李红对张师傅的感情是真挚的,可在她父母眼中,婚姻更像是一种生存策略和家族未来的保障我暗下决心,明天一定要和李红父母好好谈一谈天蒙蒙亮,我就被公鸡的啼叫声吵醒了李红家已经忙碌起来,母亲在灶台前烧火做饭,父亲去井里挑水,李红在院子里扫地。

晨光中,这个普通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让我有些动容早饭很简单,稀粥配咸菜,但李红母亲特意给我煎了两个鸡蛋,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难得的待遇饭后,我主动和李红父母坐下来长谈那张油光发亮的八仙桌上,摆着几杯热茶,袅袅的水汽在晨光中缭绕。

"叔叔阿姨,关于您昨天说的事,我想跟您说说我的想法"我斟酌着用词,尽量不伤害他们的感情"我很感谢您对我的信任和好意,李红是个好姑娘,任何人娶她都是福气"我看着他们的眼睛,真诚地说,"但我和她只能是朋友,这不是因为她是农村姑娘,而是因为感情这事,勉强不来。

"李红母亲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是不是嫌我们家条件差?""不是的,阿姨。"我连忙解释,"是我自己还没准备好谈婚论嫁,刚参加工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何况还要先站稳脚跟,帮衬家里的弟弟念完书..."

我顿了顿,决定说出实情:"而且,我知道李红喜欢的是张师傅,他们很般配"李红父亲闻言,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眼神里闪过一丝了然李红母亲却急了:"那张师傅都三十出头了,家里还有老母要养,住的是单位的老宿舍,红丫头跟了他能有啥前途?"。

我平静地说:"阿姨,前途不只是房子和户口,还有两个人在一起的幸福"李红母亲咬着嘴唇不语,眼眶微红我补充道:"不过我可以向您承诺,我会尽力帮助李红我们厂正在扩招普工,我可以推荐她直接进厂,这样她就能有城镇户口,还有稳定工作。

"听到这话,李红父母的眼睛一亮"真的?"李红母亲激动地问,"红丫头能进城工作?"我点点头:"我回去就和师傅说,他一直想招个认真负责的女工"李红父亲终于开口了,声音有些哽咽:"我们也不是非要攀高枝,就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别像我们这样受苦..."。

他苍老的手抚摸着桌面,缓缓道:"你是个诚实厚道的好后生,能把话说到这份上,我们也不强求了"李红母亲虽然还有些不甘心,但也只能接受现实:"只要红丫头能离开这穷山沟,有个好去处,比啥都强!"她抹着眼泪说:"那张师傅若真心对红丫头好,我们也不会阻拦。

"看着他们渐渐释然的表情,我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临走时,李红送我到村口的公共汽车站。晨光中,田野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几个农人已经开始在田间劳作,锄头翻动泥土的声音清脆悦耳。

"谢谢你,小吴"李红感激地说,"昨晚我听见你们谈话了,你真是个好人"我有些不好意思:"别这么说,咱们是同学嘛"李红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递给我"这是什么?"我好奇地打开,发现是两个用红线穿起来的桃核,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

"这是我雕的,一个给你,一个我留着,算是个念想"她脸微微泛红,"谢谢你帮我圆了进城工作的梦,也谢谢你理解我和张师傅的事"我接过桃核,把它小心地放进了衬衣口袋:"我会珍藏的"远处,一辆破旧的公共汽车冒着黑烟驶来,我向李红挥手告别。

当汽车缓缓驶离村庄,我回头望去,看到李红还站在原地,朝我挥手,她的身影渐渐被晨雾笼罩,变得模糊起来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情谊时光飞逝,一晃就是十年1995年的夏天,我正在市区的一家国营商场买电风扇。

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如火如荼,国营商场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不再需要票证,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正在挑选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小吴,真的是你吗?"我转身,看到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子站在那里,笑吟吟地看着我。

一时间我没认出来,直到她从挎包里掏出一枚已经有些泛黄的桃核"李红?"我惊讶地叫出声她笑着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欢喜的光芒十年过去,李红已经出落成一个干练的女子,短发烫卷,穿着时髦的碎花连衣裙,完全没了当年那个羞涩农村姑娘的模样。

我们找了家附近的国营饭店坐下来叙旧。"张师傅还好吗?"我问道。

"挺好的,我们结婚八年了,有个六岁的儿子"李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多亏了你当年推荐我进厂,不然我和老张可能就错过了"她告诉我,她如愿进了电子厂,跟着张师傅学技术,后来两人感情稳定,就结了婚"现在厂里效益不好,很多人下岗了,我和老张商量着辞职,自己开了家电器修理店,生意还不错。

"李红自豪地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国企改革大潮下,许多人失去了"铁饭碗",但也有像李红和张师傅这样抓住机遇,勇敢创业的人"你父母呢?"我想起那对朴实的农村夫妇"托你的福,我进城后,攒了两年钱,帮他们在县城买了间小房子,现在他们也搬到城里了,爹的腿好多了,在小区当个看门的,娘在附近菜市场卖自己种的蔬菜,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听到这里,我不禁松了口气,为李红一家感到高兴"你呢?结婚了吗?"李红问道我笑着摇摇头:"工作太忙,一直没顾上这事"其实,这些年我也谈过几次恋爱,只是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到最后"对了,这个还给你吧"我从钱包里取出那枚一直珍藏的桃核,已经有些磨损,但上面的花纹依然清晰可见。

李红却摇摇头:"留着吧,这是我们友谊的见证"她看着那枚桃核,眼神柔和:"这些年,每当我看到它,就会想起那个夏天,想起你的善良和理解"她沉吟片刻,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拒绝也是一种成全如果当初你答应了我娘的提议,我们可能都不会获得今天的幸福。

"我点点头,重新把桃核放回钱包。在那个物质匮乏但人情温暖的年代,有些情谊,不必定义,却能温暖一生。

李红招手叫来服务员,点了两杯绿豆汤"记得那年夏天,你最喜欢喝绿豆汤了"她笑着说窗外,阳光明媚,新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举杯相碰,桃核安静地躺在我的钱包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人心的温暖有些故事,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忘,但有些情谊,却能穿越时光,历久弥新。

上一篇: 郑州一所学校出台发型标准:女生剪短发或扎辫子,不染发、不烫发
下一篇: 孙俪,逃离“大女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