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搭配法也太简单好用了!花式背心就能穿出不同精彩
23 2025-07-31
数千年来,古人们所着之衣物,与我们日常所穿者,既平凡无奇,又充满神秘色彩。《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以衣裳垂示天下,其理源于乾坤。”看似简单的“衣裳”二字,实则关乎天地、乾坤、玄黄之理。您是否想探知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从今日起,我们将开设“中国衣裳”专栏,逐步为您揭示中华民族深藏于衣裳背后的文化奥秘。
----------------
在中国,服装被称作“衣裳”,这个词虽然日常使用频繁,却拥有悠久的历史。它看似简单,实则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若想探究古人的思想境界、领悟他们的审美追求,我们必须从这两个字着手。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选择了“上衣下裳”
无论人类服饰设计多么繁复,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基本款式:衣裳式、衣裤式以及连身式。在这三种中,衣裳式在中国古代尤为突出。
古代的衣裳并非现代衣物的一般称呼,而是指代上下分开的服饰——上衣称为衣,下裙称为裳。因此,甲骨文中的“衣”字与古代的上衣在形状上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如图1所示)。至于“裳”字,则是“常”字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专指穿在身下的裙子。
古时的服饰较为朴素,只需用一块布料在腰间围裹,便制成了一条围裙,这种裙装与“常”字在形状和意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常”字具备遮蔽身体的功能,因此成为必备的衣物。如此一来,尽管“裳”与“常”这两个字在分化后,“常”不再专指服饰,但它依旧保留了“频繁出现”“恒定不变”等特性。
上下装搭配,成为诸多民族的普遍做法,然而在具体选择裳或裤作为下装时,却因各自的生活环境和方式而有所区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的先辈普遍将上衣与裳搭配作为主要的服饰形式,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合理性。
服装虽承载着文化内涵,然而其首要考量的是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即以生活需求为首要。在中国早期,衣裳的制作逐渐成为主流的服装形式,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气候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酷热地带,居民们更倾向于穿着便于通风的连衣裙;而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他们更偏爱保暖的裤子。如今,亚热带的植被与5000年前相比,已经向赤道方向后退了600公里。这表明,5000年前的中原地区气温较现在更高,因此,我们的祖先选择这样的服饰制作方式是顺理成章的。至于下裳,其主要用途在于遮蔽身体。
第二点,是技术上的限制。在早期,布料质地较为粗糙且硬朗,甚至可能带有刺毛,这样的特性使得它们并不适宜紧贴身体覆盖私密区域。因此,大多数先民仅穿着围裙而不穿裤子。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他们也只是将围裙加长以增强保暖效果,而不会穿着合裆裤,以免感到不适。
第三点,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农耕民族的人们常常在泥泞的环境中劳作,对于相同长度的裙子和裤子来说,一旦被泥水浸湿,穿着裙子在行动上显然要比穿着裤子更为方便。
有人认为裙装更为迷人,这一点无可否认。从早期的一些文物中可以观察到,古人们确实对裙装有着特别的喜爱。然而,相较于生存需求,文化价值居于次要地位,而审美观念的形成首先受到生活的影响。
衣裳制的文化登场
服饰的制作源自于日常生活,却不会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文化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我们的先辈们擅长从周围的事物中汲取智慧,不论是花草、山石还是树木,都能使他们领悟到深奥的哲理,并进一步将其提升至文化的层面。日常穿着的衣物,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他们思考的焦点。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与尧舜身着衣裳,天下得以安定,这或许源于对乾坤之道的领悟。
这句话在文化角度对先前服装现象的总结与阐释,以及对社会生活后续影响与塑造方面,都显得极为关键。一旦生活与文化的交融达到一定高度,那么文化的影响便会持续深远,对生活产生长期的作用。
这句话讨论了哪些事情呢?
此言揭示,自人文始祖黄帝时期起,衣裳便已出现,所述衣裳即指上衣与下裳(见图2)。然而,这种表述仅限于物质层面,那么如何将其与文化属性相衔接呢?答案在于“盖取诸乾坤”,即依据乾坤原理进行设计。对此观点,后世学者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结构及色彩等方面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释,进而将讨论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首先,从结构层面来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出自《九家易》),“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见《帝王世纪》)。在黄帝的构想中,他将衣服与乾卦、与天空相联系,位于上方,象征着其覆盖的特性;而将裳与坤卦、与大地相联系,位于下方,象征着其包容的能力。因此,服饰的类别演变为了宇宙的划分,身着此类服饰,便形成了天地与人的和谐统一体。
其次,在色彩方面:“乾巛有文,故上衣为玄,下裳为黄”(出自《后汉书·舆服志》)。这里的“巛”发音为“川”,乾巛即指乾坤。其意表明,黄帝所设计的衣裳,上衣采用了天空的色调——玄色,下裳则采用了大地的色调——黄色。玄色深邃而幽远,几乎与黑色无异。《千字文》开篇即是“天地玄黄”,这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古时帝王的冠冕服饰,其最初的规范款式为上衣与裳裙相配,色彩上以黑色为上,黄色为下。将整个世界融入服饰之中,这份气度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文化之存在,理应产生相应的成效。因此,古贤者进一步阐述道:“身着华服,天下得以治理”。此言之意,乃是黄帝、尧、舜以及广大民众若能穿上此类服饰,社会便能实现和谐、有序、繁荣,从而使中华民族步入一个光明的时代。
或许你会疑问,这一说法是否可靠?若要领悟其真意,我们必须先洞察古人的思维。
在古人心中,天地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存在,它们常常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感。对天地的崇敬之情,几近于宗教信仰,例如,祭祀天地是古代帝王最为重视的仪式之一。帝王身着象征乾坤天地的服饰商朝服饰,便自视为天意的传达者,而百姓则被视为顺应天意的信徒。得道者多助,万物得以顺遂自然。
当然,上述观点较为概括,若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必须从“垂”这一字眼着手。
首先,有人提出,这里的“垂”字可能指的是“缀”。而“缀”字可以理解为缝合,换言之,在黄帝和尧舜的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将衣物缝合起来。不论是缝合衣物是迈向文明的起点还是结果,这一行为与文明的诞生是同步发生的。随着衣物成为帝王与民众的日常穿着,社会结构自然而然地向文明化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其二,普遍认为其含义为“垂示天下”。据此解读,黄帝、尧、舜等古代君王身着此服饰,亲自向全体民众展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乾上坤下”的政治理念。例如,《周易正义》中的《韩注》便提到:“身着衣裳以区分尊卑,体现了乾尊坤卑的原则。”在古代,等级制度的建立被视为一种进步,它标志着社会秩序的形成。
第三,部分人觉得“垂衣裳”与“无为而治”含义相近。例如,《论衡·自然》中提到:“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尽管“无为而治”这一理念是由老子首次明确提出,但从服装文化的视角来看,似乎在黄帝的举止中已初露端倪。在国家治理领域,所谓的“无为而治”通常指的是实施较为宽松的政策,降低对民众生活的干预程度。历史事实亦证实,在特定情境之下,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确实有可能带来社会的昌盛。以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为例,后世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对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理念的推崇。
深衣出现,衣裳制的男女演变
事物的发展是无法被阻挡的,包括服饰制作领域亦然,它亦会经历诸多变革。正因如此,传统服饰得以呈现出多样的风貌。实际上,这些变化主要源于服装造型上的调整,尤其是上衣与下裳比例的调整。
首先,裳的长度有所增加。一方面,这种变化与气候条件紧密相连,通常在气温较高的地区,裳的长度较短,而在气候寒冷的地区,裳的长度则相对较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阶层化的形成,即便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裳的长度也开始出现分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由于日常劳作的需要,他们通常会将裳的长度做得较短;而对于那些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官员和女性,他们更倾向于将裳的长度加长。
裳逐渐演化为裙装,起初所有的裙装都统称为裳,随后“裳”这一名称被细分,衍生出了“裙”这一新词汇,而裙最终成为了女装中的经典款式。裙装不仅在长度上有所增加,甚至在高度上也有所提升。以唐代女性的襦裙为例,它极大地调整了身材的视觉比例,被誉为古代美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见图3)。与此同时,男性由于劳动和作战的需求,也逐渐开始穿着裤装。
第三点是深衣的诞生。这种服装最大的特点是将上衣和下裳缝合,从而构成了上下身一体的款式,我们称之为深衣。据传,在尧舜时代便已出现深衣;进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深衣愈发受到士大夫以及文人墨客的青睐。古人认为,深衣能“蔽体深邃”,因而显得更加文雅大方。深衣的制造过程是将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随后再将它们缝合在一起,这种做法与上下身一体剪裁的袍服有着本质区别。深衣原本男女皆可穿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以男性为主流,成为传统汉服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款式(如图4所示)。
那么,这些演变与“盖取诸乾坤”的设计思想矛盾吗?
上衣象征着天,属阳性;下裳代表地,属阴性。此类观念自春秋时期便开始被整理,至汉代已完全定型。然而,汉代之后的服饰演变并未偏离这一古老哲学的框架,阴阳属性依旧能够阐释后续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得性别界限愈发明显,人们期待男性展现出更为阳刚的形象,女性则更加注重阴柔特质。依据天地乾坤与服饰的对应原则,若要彰显男性的阳刚之气,上衣的长度应当增加;而若要体现女性的柔美,则可以适当放宽下裙的尺寸。实际上,尽管在汉代男女均着深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朝服饰,深衣与长袍逐渐演变为男性的专有服饰;自汉代之后,女性的裙装款式不断变化,时而缩短时而加长,裙摆尺寸也时有增减,甚至衍生出了齐胸襦裙和连衣裙等新款式。
衣裳的阴阳特质,其背后是源于演变的内在动力,还是受到文化的引导,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遗憾的是,现有的史料尚不足以完全揭示这一真相。然而,不论真相如何,都足以证明古人对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文化影响力的巨大。
自然宽松的衣裳击中现代人的审美中枢
依据先前所述,“取诸乾坤”之意蕴含着天人的和谐统一以及无为而治的理念。以此为设计指导思想,所创作的服饰将展现出何种独特之处呢?
上衣下裳最初作为帝王的服饰形式受到推崇,因此政治势力促使它向庄重、威严、神圣的特质演变。与此同时,哲学上的审美追求使得服装以自然宽松为佳,进而逐渐形成了飘逸潇洒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如今又重新受到重视并得到传承。
例如,自然之美。与当代或西方服饰相较,我国传统服饰在袖子设计上有着显著差异,那就是其装袖的技巧。传统服饰多采用连肩裁剪,肩部无接缝,使得肩部线条圆润、柔顺,紧贴身形。换言之,在古代中国,一件衣服的穿着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条件,因此古人将“内求”的内在修养视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西装在肩部与袖子相接,有时还使用垫肩来增强肩部的线条和力度,因此服装被赋予了修饰的作用,而人们普遍将“外在追求”视为追求的核心。显而易见,我们的先辈并非没有能力在肩部设计袖子。尽管在技术上并无障碍,但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往往是因为文化上的考量。
例如,崇尚宽松之态。随着面料供应的充足,我国传统服饰逐渐趋向宽松。腰围与袖口均有所放宽,从而显著减轻了人们的束缚感。穿着时只需简单地将衣襟向右一搭,再用长长的布带在腰间束紧。这种豁达、自在、轻盈的风格,使得人仿佛增添了几分仙气。如今,许多仙侠题材的古装剧中,正是借助这种风格来打造美感,其效果尤为显著。
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并非仅有飘逸仙气一种,而仙气之韵亦不仅限于“乾坤”二字的诠释,然而事实表明,这种风格确实触动了许多现代人的审美神经。当下的设计师们正是基于此点,深入探究,不断深挖并丰富这一珍贵的美学传统。古典的韵味亦能融入现代生活,登临国际舞台。
(作者系百家讲坛《中国衣裳》系列讲座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