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服饰 走进国博,领略古人别具一格的时装秀风采

佚名 147 2025-07-31

展厅里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杜建坡摄

唐代戴鹖冠三彩俑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唐代着半臂女侍俑杜建坡摄

明代楼阁人物金簪杜建坡摄

近期,我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备受关注的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排队观赏。其中,众多年轻人为了一睹风采,特地身着汉服前来,成为了馆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备受瞩目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依托于沈从文、孙机等众多国博学者的数十年学术积累,通过文物展示、图片陈列、复原人像展示以及多媒体设施等多种方式,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服饰样式及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引领观众深入体会中华服饰的韵味,领略中华文明的辉煌。

古人穿搭 一目了然

衣物是日常生活的根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穿着。它不仅能够“抵御严寒酷暑,抵挡风雨侵袭,保护身体,遮挡羞耻”,还承载着“区分尊卑,辨别贵贱,识别亲疏”的文化意义。我国被誉为“衣冠王国”,数千年来,我国服饰的演变历程不仅映射出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轨迹,还描绘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活画卷。

此次展览为国博推出的首场服饰发展全史展,划分为“先秦时期服饰”、“秦汉至南北朝服饰”、“隋唐至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及“清代服饰”六大展区,全面呈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轨迹,并对服饰的审美追求、穿戴场合以及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刻剖析。

孙机,这位92岁高龄的国博终身研究馆员,担纲了本次展览的策展重任。他亲自莅临展厅,为记者们进行导览。他指出,在影视及文艺作品中,古代人物的形象塑造中,服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一些电视剧中,不同角色的服饰甚至跨越了上千年的时光,例如张三身着先秦时期的服装,而李四则穿着明代的服饰,这样的设定让观众感到十分混乱。然而,我们并不应当苛求影视作品的制作者深入探究服装历史,这项工作相当繁复。我们期望通过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向公众呈现古代服饰的基本形态,同时,这也可能对那些创作者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孙机指出,此展览与以往多数服饰展览迥异,国家博物馆此次展览旨在全面呈现古代服饰及配饰的整体风貌。往日的展览中,展出的物品固然珍贵,多为古墓中出土的衣物与饰品。然而,仅有一件宽大的古时衣袍平铺于展台,观众往往难以想象其穿戴后的样子,亦不清楚其穿着效果。我们期望呈现的形象应易于大众理解,使观众一目了然;这些服饰若穿在古人身上,整体呈现的效果将如何,我们也希望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

本次展览展出了约130件(套)文物,包括玉石、骨制、陶制人像、服饰、金银饰品以及书画等,辅以40多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设备。展览不仅展示了古代服饰的实物形态,还绘制了众多线条图,并制作了15尊不同时期服饰的复原人像。

展厅内,那些栩栩如生的复制品宛如穿越时空,向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时尚秀”。古代服饰历史及传统工艺美术专家陈诗宇指出,为了准确还原古代服饰形象,该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考究,制定了一系列详尽的计划,从外衣、内衣、鞋帽、头饰到配饰、妆容、发式,甚至包括面料的选择和纹样的设计,均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

佩玉戴冠 大有讲究

服饰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社会地位的高低、身份与职业的差异,同时展现了时代的审美观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此次展览不仅旨在向观众展示古人着装的方式,更深入探讨为何他们选择这样的服饰。”孙机如此阐述。

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时期玉佩组合,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们佩戴玉饰的风尚。《礼记·玉藻》中有记载:“古代的君子必定佩戴玉饰”。当时,人们的传统服饰包括上衣和下裳,腰间会系上名为巿的布带,而玉佩便是悬挂在巿上的装饰品。这些成组的玉佩不仅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而且身份地位越高,其玉佩组合越长且装饰越复杂;相对而言,地位较低的人所佩戴的玉佩则较为简短且装饰简单。孙机提到,佩戴玉佩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步伐”,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步态,玉佩相互触碰所发出的声音也随之而异。地位尊贵者步伐轻盈,行走缓慢,更显威严。依据《礼记》的记载,君王行走时脚步相接,大夫行走时脚步相继,士人行走时脚步相中。所谓“接武”,是指两只脚相互跟随,每一步都踏在半步的位置;“继武”,则是指两脚的足迹相互连接;“中武”,则是指脚与脚之间可以容纳一个脚的空间。在展厅内,我们将通过投影技术展示接武、继武以及中武三种步伐之间的距离,使观众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古代贵族行走时每一步的宽度。

冠在服饰礼仪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今日的帽子截然不同,古时的冠最初仅是置于发髻之上的罩帽,其侧面设计为镂空,并未完全覆盖头顶。在东汉文官复原人像前,孙机详细阐述了当时男性所佩戴的冠与帻。“帻,最初仅是士阶以下、未能有资格佩戴冠者所采用的。然而,自汉代王莽篡位之后,冠下加帻的佩戴方式才开始盛行。”史书记载,王莽头顶光秃,无法整理发髻,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冠饰。于是,他先戴上帻,然后再戴上冠。由此,进贤冠应运而生,成为从汉代至唐宋时期文职官员不可或缺的头顶装饰。

唐代女子身着男子服饰是否成为潮流?乌纱帽的起源又是如何?官服上所绘的仙鹤、狮子等图案又蕴含着何种寓意?漫步于展厅之中,仿佛翻阅一本立体的古代服饰发展史,从中可以获取众多与服饰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

展览生动呈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中的三次关键转折:在战国时代,"胡服骑射"的传入使得中原地区出现了上下身相连的深衣款式;从南北朝至唐代,服饰体系从汉魏时期的单一模式演变为融合华夏与鲜卑两个文化源头的复合型,并从单轨制转变为双轨制;而到了清代,男子开始穿着满族服饰,导致华夏传统服饰体系出现了断代。

好看好玩 寓教于乐

在强调学术价值与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国家博物馆的古代服饰文化展览同样重视其审美价值和互动体验。展览中陈列着数十件国博馆藏的一级精品,诸如难得一见的宋代《中兴四将图》、明代益庄王妃的饰品、定陵出土的饰品,以及清代的《皇朝礼器图》、康熙帝的朝服等。这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的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以及《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商朝服饰,且均为首次对外亮相。除此之外,还有若干件来自其他博物馆的珍贵展品。

展览的引言中,一件看似雪地靴的彩陶靴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注意。该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辛店文化,于1989年在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被发现。其材质为夹砂红陶,靴筒和靴帮上装饰有以黑彩绘制的几何纹样。这件彩陶靴在我国尚属首次出土,根据专家的观点,它很可能是一种容器。其形状似乎直接映射了古代居民所穿的靴子,显示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超越了仅用整张兽皮包裹脚部的原始鞋履阶段。

在先秦时代,我国中原与草原地带便诞生了工艺精湛的金属腰带装饰品。这些金属制品,如带钩、带扣等,因其耐腐蚀的特性,在出土文物中成为了展现古代服饰文化的关键证据。例如,江苏徐州狮子山出土的西汉楚王墓中的有孔金带头,它由两片长方形的金带板和一枚金制穿针构成。带板的正面雕刻着猛兽相斗的图案,边缘则装饰有鸟首勾喙的纹饰。边框四周呈凸起状,中央设有两个横置的双环纽扣,每块带有底板的部件内侧下方均设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小孔,便于穿针引线。这顶金制发饰堪称迄今为止所见汉代最为华丽、系结技术最为先进的发饰,尽管其设计灵感源自草原上流行的猛兽搏斗图案,然而从其铸造技艺和系结方法来看,应当属于中原地区的制品。

《中兴四将图》乃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精心创作,此画生动展现了宋室南渡之际四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依据现存题签记载,这四位将领依次是“刘鄜王光世”、“韩蕲王世忠”、“张循王俊”以及“岳鄂王飞”。在画中,四位将领身着圆领袍服,有的头戴巾子,有的戴幞头,有的戴平帻,有的则戴军中便帽,足蹬靴子,均呈现文官的装束。四位将领各自配备了一名武官随从,他们身着便服,腰间还佩戴着彩绣的护腰,这种装束在契丹、女真等胡人骑兵中较为常见,但在中原武将的常规服饰中却不多见,据此推测商朝服饰,这应是南宋忠义军的特有装束。

展厅中央区域设有互动体验区,巧妙融合了古代服饰文化与现代科技,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体验。在这个柱坊结构的封闭式沉浸空间中,古代服饰上的精美花纹图案以万花筒般的形式呈现,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彩的“华纹锦绣”之中。多媒体互动的“换衣镜”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这种独特的体验深受观众喜爱。站在智能电子屏前轻轻一挥,眼前便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装扮;只需扫描二维码,便可将心仪的古装图片轻松保存至手机之中。

自2月6日起,这场展览正式拉开帷幕,其展期预计将延续整整一年,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持久的文化盛宴。(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于2021年3月2日出版的第8版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上一篇: 生活简单人就快乐,穿衣也是如此,7套简约穿搭学起来
下一篇: 跟着ins博主学穿搭|30套简约度假风穿搭,优雅时髦低奢高级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