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服饰暗藏玄机:帝王纠结心与嫔妃真性情交织?

佚名 95 2025-07-30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

你为什么偏爱古装剧?提及其中的原因,服饰的华丽定是其中之一。《延禧攻略》的热度依旧不减,《如懿传》也迅速崛起,大规模制作下的精美服饰和化妆道具吸引了众多目光。然而,这两部正面交锋的宫廷剧,虽然都描绘了乾隆皇帝的后宫故事,但在服饰细节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别:嫔妃们的领口设计,一部剧中是云肩式样压在肩部,另一部则是龙华白绢环绕于脖颈;至于她们的鞋子,一部剧中是穿着元宝底鞋,而另一部剧中则是穿着花盆底鞋……

自《戏说乾隆》问世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清宫剧已历经近30载岁月。然而,那些从小陪伴我们成长的清宫剧,观众们所关注的往往只是表面的热闹清朝服饰图片,对于服饰背后的深层含义却了解不多。面对如此众多的疑问,我们何不深入探究一番呢?

谈及清宫服饰,实乃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学问。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清代乃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兴盛的黄金时代,其服饰发展史上,继“胡服骑射”与“开放唐装”两大变革之后,又出现了一次显著的转变。其款式多样,品种丰富,衣着特色鲜明,对后世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与渗透。

满汉交融下的清宫服饰,藏着帝王那颗纠结的心

清朝的建立始于满族统治中原。居住在“白山黑水”地带的满族祖先以骑马射箭、捕鱼狩猎为生计,因此他们的服饰以紧身窄袖的袍服为主。满族女子不穿裙子,她们的袍服上下连体,有时还会在外套上穿着袄褂或坎肩。与此同时,汉族女性仍保留着明朝的遗风,她们多穿上衣下裳(裙子),衣衫宽松,长袖宽敞,呈现出一种端庄凝重的服饰风格。

清宫服饰暗藏玄机:帝王纠结心与嫔妃真性情交织?

听了这番说明,你对于汉满服饰的区别还是感到困惑吗?那么,我就来教你一个“简单直接”的快速辨识技巧——只需观察上下身是穿着一截衣服还是两截衣服,前者代表满族,后者则是汉族的着装风格。掌握了这一方法,你就能在《延禧攻略》中找出娴妃母亲郎佳氏出现的一个错误,这位满族女性在袍褂之下不慎露出了马面裙,这显然是典型的汉族两截穿衣方式。

满族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后,强制汉族民众剃发蓄辫,并改换满族服饰,此举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迫使清朝政府出台了“男子遵从,女子不遵从”等所谓的“十不遵从”政策。在此背景下,满族和汉族女性在服饰上基本维持了各自的风格,这为日后两种服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满汉两族长久交流之下,旗人的服饰特征逐渐改变,长袍的袖子变得宽大,祆褂的长度也在增长;到了清中期,旗女与汉女的着装差异不再那么显著,晚期更是出现了相互借鉴和通用的现象。满族人的袍服开始采用汉族的吉祥图案和刺绣技艺,同时,汉族女性也开始穿着长坎肩。

尽管顺治至溥仪年间,历代帝王都刻苦学习汉文化,且多数精通诗词和书法,然而统治阶层却始终保持着时而紧张时而宽松的警觉态度。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有儒臣建议他效仿汉族的服饰制度,却遭到了坚决的拒绝。皇太极还通过训诫,为后代子孙确立了坚持满族服饰的传统。到了乾隆年间,他又颁布了《大清会典》,这标志着清代服饰制度的最终确立。

嘉庆十一年,皇帝下令禁止仿效汉族妇女的服饰,特别指出:“若有满洲、蒙古地区的秀女身着衣袖过宽,一经发现,其父兄将被点名上奏,受到惩处。”到了嘉庆二十二年,皇帝再次发布命令,强调:“至于大臣官员之女,若衣袖过于宽阔,甚至与汉人妇女的衣袖相似,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

在《延禧攻略》的开篇选秀环节,乾隆帝对秀女们保留的满族传统习俗“一耳三钳”表示了高度评价。这一情节虽然出自虚构,却真实反映了乾隆帝在历史上的真实态度。满族女子自出生起便遵循一耳穿三孔的习俗,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清末。在光绪年间的《大婚典礼红档》中,也记载了皇后在典礼上佩戴的耳饰,左右耳各挂三枚,每枚耳饰由金龙托起两颗东珠。

清宫服饰暗藏玄机:帝王纠结心与嫔妃真性情交织?

强调某事的人,往往正显示出对那事物的匮乏。这些训诫实际上从侧面揭示了满族服饰正不可避免地逐渐融入汉族服饰的元素,终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自清中叶以来,宫廷与八旗贵族逐渐习惯于安逸与舒适的生活,传统的拘束袍服常让人感到不适。加之关内气候相对温和,不再需要四季保暖的服饰,于是,宽敞的襟口和宽大的袖口的氅衣、衬衣等休闲服饰便应运而生。到了戊戌变法时期,社会上流行起一首打油诗,描绘了这一变化:“大多数旗装已改为汉装,宫中的袍服被裁剪成了短衣。”

繁缛制度里千人一面?妃嫔们将真性情绣入了氅衣

紫禁城何处花卉最为繁盛?答案并非御花园,实则在于后妃们的日常服饰之中。在清代宫廷,有一项约定俗成的规矩,从皇后、公主、福晋直至七品命妇,她们在穿着便服时,若要在衣饰上绣有花卉图案,这些花卉必须符合当季时节。

在四季如春的郑州,三月春风中,人们常常能见到身着不同季节服装的市民,然而在清宫之中,这样的景象却是绝无仅有的。因为一旦皇帝颁布诏书,后宫的妃嫔们便需在规定的时日里更换符合节令的服饰。柳树尚未泛绿,桃花也未绽放,若是恰逢倒春寒,整个后宫便变成了一个“注重风度而忽视温度”的景象。

清朝皇宫中的服饰品类繁多,设计精致,涵盖了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等多种类型,它们各自适用于朝会、节日庆典以及日常居家等不同场合。故宫博物院的前任院长郑欣淼先生曾这样评价:“清廷所制定的服饰规制,其复杂性、规章的细致程度,在我国服饰史上堪称独一无二。”

清宫服饰暗藏玄机:帝王纠结心与嫔妃真性情交织?

最普遍的礼服款式为朝袍,皇帝在举行对天、地、日、月等神祇的祭祀活动时,会依次身着蓝、明黄、红、月白四种颜色的服饰,与之相匹配的朝珠也采用不同的材质。而皇后的礼服则由朝褂、朝袍以及朝裙构成,其中常见的皇后朝袍设计为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两侧开裾,颜色以明黄为主;贵妃和妃嫔则身着金黄色礼服。吉服,亦即世人所说的“龙袍”,皇帝与皇后的龙袍在色彩与图案上毫无二致清朝服饰图片,然而,二者之间最显著的不同点在于皇后龙袍的裙摆是左右两侧开口,而皇帝的龙袍则是左右前后四面皆开口。

开裾指的是什么?您应该见过旗袍两侧的开衩设计,而皇帝的“龙袍”则在前后中间多了一个开衩。所谓的襟和衽其实并不复杂,您平时穿的衬衫,扣子通常在胸前的正中,这就是对襟;而大襟则是纽扣位于一侧,右衽则是指扣子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覆盖住底襟。马蹄袖,作为满族服饰中独树一帜的元素,其设计独特,在狭窄的袖口基础上,额外增添了一个类似马蹄形状的袖头。这种设计据说在寒冷的冬季骑射时,能有效防止手部受到冻伤。

礼服与吉服通常在祭祀、朝会、庆典等重大场合中穿着,它们承载着更浓厚的政治象征和礼仪内涵。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后妃们的朝服画像几乎个个表情严肃,毫无生机,呈现出一种千篇一律的庄重氛围。然而,假如她们换上便服,或许便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动形象。日常生活中的便服既实用又美观,因而更能彰显个人特色。至于常服,介于便服与吉服之间,暂且不表。

便服种类繁多,涵盖便袍、马褂、氅衣、衬衣、坎肩、袄等,样式多变,图案丰富。在这些服饰中,后妃所穿的氅衣和衬衣尤为华美绚丽。氅衣的设计为圆领、大襟右衽、平袖至肘,两侧开裾直至腋下。衬衣与氅衣形似,但左右两侧并未开裾,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衬衣是作为内衣穿着,其设计自然是为了防止走光。观看宫廷剧时,不妨留意一下衣袖的形状,通常平直的袖子代表的是日常穿着,而常服和礼服则多采用马蹄形的袖子设计。

氅衣在清宫服饰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后宫中交际往来的常服。嫔妃们所穿的氅衣上,各自彰显着个人的喜好,随着四季的更迭,她们争奇斗艳。通过观察这些氅衣上盛开的鲜花种类、色彩以及装饰纹样等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嫔妃们内心独立的精神世界。此外,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氅衣的挽袖部分,这种袖口处的刺绣装饰,起源于乾隆年间,并在清晚期广泛流行。袖端与衣袖表面的色彩对比鲜明,穿着氅衣时,将袖口轻轻卷起,衣袖内部的精致刺绣便显露出来,与袖口形成相映成趣的视觉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设计逐渐演变为袖口的直接装饰,不再刻意隐藏。

在宏伟的皇宫之中,盛行的并非是“调情”,而是“挑逗皇帝”。在这令人苦闷的深宫之中,妃嫔们的才智只能在细微之处发挥,她们将巧妙的构思一针一线地绣入这件长袍,融入了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各自的性格,希望穿上独具特色的袍子,在御花园中漫步,期待一场美好的相遇。

上一篇: 蓝色衬衫连衣裙套装 | 夏日清新减龄穿搭
下一篇: 衬衫裙凭啥成穿搭顶流?一裙抵多裙的秘密在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