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服饰 央媒看云南:昔日贫困村司莫拉,如今模样超幸福

佚名 116 2025-07-22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司莫拉是座佤族聚居的村庄,其名颇具吉祥寓意——在佤语中,它代表着“充满幸福之地”。

腾冲清水镇的这片寨子地理位置独特。它的名字听起来颇为吉祥,然而其自然环境却并不理想:寨子坐落于山腰之间,出门便是连绵的山峦。虽然人均拥有超过一亩的水田,但这些田地却斜斜地铺在山坡上,干旱时无法灌溉,雨天又无法储水。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年每岁,对于司莫拉人来说,仅能填饱肚子便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村民最忧心的是出行不易——通往镇上的路仅是一条狭窄的土道,运送物资全靠人力和牲畜。村民们若要去镇上,往往在天色微明时便踏上征程,待他们夜幕降临才得以归家,那时天空中满是闪烁的繁星……

这样一个所在,能称得上是幸福的地方吗?显然不能够!

生活陷入困境该如何是好?村民们纷纷踏上了外出谋生的道路。全村约有百十个强壮劳动力,其中外出打工的人数已超过80……“夏日担心屋顶漏雨,冬日惧怕寒风侵袭,看那寨子已不再像寨子,只是茅草堆成的小山。司莫拉,司莫拉,名字虽美生活却苦;司莫拉,司莫拉,年轻力壮的都外出寻求生计。”如今,司莫拉已变成了远近皆知的空心村。

当然,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往。在这回,“昔日贫困村如今新貌”的采访团队尚未踏入司莫拉村寨的门槛,大家就已不禁连连称奇——资料中所记载的“司莫拉印象”,竟然已经荡然无存,一丝一毫都不见了。

一辆辆旅游观光车接连驶向寨子,独弦琴与佤笛的欢快旋律交织,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从寨子中热烈地飘散出来。

佤族服饰 央媒看云南:昔日贫困村司莫拉,如今模样超幸福

整个村庄被浓翠的亚热带雨林所环绕。我们的车辆穿越了那片浓密的树荫,初春时节,漫天遍地的嫩绿以及花草的芬芳扑鼻而来,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身心。刚一驶出树荫,便被阵阵人声所包围——在寨口的广场上,穿着黑红相间的佤族服饰的男女老少们,热情地迎接着一拨拨从观光车上下来的游客。

佤族风格的住宅密集排列,木制门扉、黄色墙壁、黑色瓦片,屋前屋后,木瓜和芭蕉绿意盎然。每家每户的墙壁上,色彩斑斓的壁画描绘着佤族的起源传说。独特的火山石板小路将一家家咖啡店、民宿、餐馆以及特产商店串联起来。

依照既定安排,村中的书记赵家清早已站在了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的门口,他这位佤族出身的男子皮肤黝黑,身材健硕,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果断与利落。

要探知司莫拉的魅力,须得从这起点着手。他引领记者步入展馆,眼前是火炉、农用工具、水烟袋、木制雕刻等,这些佤族传统生活用品将记者引入了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画卷中。他说:“我们的司莫拉,虽然村庄规模不大,但历史却相当悠久,早在500年前,我们的先辈便在此地建立了佤族村落。”赵家清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

陈列馆中央位置,静静地“躺”着一尊金色的木质鼓,其表面经过岁月的磨砺,闪烁着光泽,透露出一种历经风雨的厚重感。

这木鼓非同寻常。在我们佤族村落中,它被称作“克罗克”。每逢佳节庆典,我们都会击打木鼓以祈求好运。如今,随着游客的到来,他们纷纷争相体验敲击木鼓的乐趣。

谈及佤族的传统文化,赵家清显得格外兴奋:“我们有新火节、新米节、拉木鼓节、达牛丛节等众多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整个寨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新火节即将来临,届时白日里将举行盛大的‘长街宴’,品尝独具风味的佤族美食,夜晚则点燃篝火,姑娘们身着银光闪闪的服饰,翩翩起舞‘甩发舞’……赵家清兴奋地讲述着,“这些节日不仅吸引了省外来宾,甚至连远道而来的北京朋友们也纷纷慕名而来!”

他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无意间透露了公司的机密:“过去这些年来,司莫拉人之所以能享受富裕的生活,全靠销售民间文化产品。”

佤族服饰 央媒看云南:昔日贫困村司莫拉,如今模样超幸福

记者抛出一个疑惑:“为什么以前不想这个法子呢?”

赵家清带着一丝羞涩的笑容说道:“长时间生活在深山之中,我的见识确实有限……幸亏有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赵家清向记者透露,为了协助司莫拉人摆脱贫困,政府部门派出了调研团队,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他们认为:司莫拉佤族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这一特色资源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强大动力。

乡里邀请了腾冲的民俗专家对司莫拉的人文历史进行挖掘和整理,并最终形成了一份包含8万余字的文案资料。

司莫拉人不禁目瞪口呆,他们惊讶地发现,大米粑粑、胭脂果、烧肉米线、木雕、银饰以及篝火晚会,这些原本司空见惯的事物,竟然都能换得金钱。

政府不仅为司莫拉制定了脱贫计划,而且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将司莫拉村纳入腾冲市的整体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实施“草改瓦”、“农危改”以及“扶贫安居”等项目,使得该村的传统民居得以修旧如新,同时兼具舒适与宜居的特性。

经过改造的司莫拉,迅速成为众多网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得益于政府的扶持,赵家清率先开设了农家乐。2016年春天,寨子里首次举办了盛大的演出活动以及“长街宴”,吸引了3000多名游客,摆满了100多桌。外地车辆排起了长队,延绵十多里,众人一看,不禁感叹,这真是大有可为!

司莫拉的名气出了圈。

佤族服饰 央媒看云南:昔日贫困村司莫拉,如今模样超幸福

于是,司莫拉的年轻人开始“飞”回来——

赵仁新,一位佤族青年,他携带着在丽江古城所学到的丰富技艺,成为了寨子里首位返乡创业的先锋。

李发果佤族服饰,曾在腾冲市一家宾馆担任管理层,她是一位富有创意的司莫拉女子。站在自家房屋即将翻新的果果旅馆前,她轻点手机软件后台,满脸自豪地说:“一看到商机,我便果断辞去了腾冲的工作,回到村里开设了一家民宿。没想到,接待的第一批客人来自广东,原本计划只住一天,却意外地住了整整一个星期!”

山潮水潮皆不及人潮涌动,往昔众人争相外出谋求生计。而今情形大相径庭!记得几年前,寨中尚无经商之念,即便是每年租金不过一千余元的摊位,也鲜有人敢承租。然而,如今每年一度的商铺竞标活动异常激烈,各家各户都渴望能回到寨中开设摊位。赵家清自豪地向记者娓娓道来。

记者陪同赵家清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在农特产品一条街的入口,赵仁芹老板开设了两个店铺,店内商品摆放得琳琅满目。她介绍道:“我是在5年前从苏州归来的,这里陈列的胭脂果、葛根粉、木瓜干等,都是自家制作的佤族服饰,品种多达二十余种。不用担心销路,保证能让游客们目不暇接。”

摊位旁,佤族女子冯爱仙采用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每日清晨6时便开始制作松花糕,“每份5元,三块起售,游客众多时,甚至需要排队等候哦。”收入提升后,冯爱仙开始注重仪容,每天出门前,她都会化上淡妆,穿上鲜艳的佤族连衣裙,“我们同样也是司莫拉的一道风景线。”

本寨的居民纷纷重返故土,而那片被誉为“幸福之地”的家园,更吸引了远道而来的他乡人。来自深圳的姑娘叶子,被这里的“幸福”气息所吸引,她选择来到司莫拉,开设了一家名为“幸福书吧”的店铺。站在书架林立的墙前,她满怀激情地向记者畅谈她的愿景:“我计划在村里举办读书会,将现代的商业理念与美学思想带入这个古老的村落。”

上一篇: 化疗期手足麻木?营养神经药物+中药熏洗缓解
下一篇: 范冰冰N+1次复出,用“洗碗手套”博眼球,无招可用,只能走偏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