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服饰 文官服色歌

佚名 110 2025-07-22

衣的文化

明天是开学第一天,学校要举行开学典礼。小明把课本、文具和作业本放进书包。他拿起校服,突然发现上衣的拉链坏了!爸爸说:“凑合一下吧,那么多学生,谁会注意到你的拉链呢?”小明说:“不行,老师说重大的场合衣着一定要得体,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活动最好穿校服,拉链要拉好。”

虽然天色已晚,爸爸还是带小明去修好了拉链。

学生在参加重大活动时穿校服,校服保持干净整齐,这就叫“衣着得体”。那么,古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呢?

商朝服饰 文官服色歌

“衣冠禽兽”是贬义词吗

生活中品德败坏、行为卑劣、做尽坏事的人,被人们称为“衣冠禽兽”。

看来,“衣冠禽兽”是个贬义词。

可你知道吗?在古代区别官员职位高低的重要方法,就是看他们穿的衣服上绣的是什么动物图案哦!

商朝服饰 文官服色歌

上图是明清时期官员们所穿官服上的“补子”。通过上面的图案,人们一眼就可以辨别出官员的身份和品级。文官衣服上绣的是飞禽,意思是文明;武官衣服上绣的则是猛兽——带兵打仗、保家卫国的人当然要像猛兽一样威武雄壮了!为了方便记忆,明代人还编了这样两首儿歌呢!

武官服色歌

云侯驸马伯,麒麟白泽裘。

一二绣狮子,三四虎豹优。

五品熊罴(pí)俊,六七定为彪。

八九是海马,花样有犀牛。

文官服色歌

一二仙鹤与锦鸡,三四孔雀云雁飞。

五品白鹇(xián)惟一样,六七鹭鸶(lù sī)鸂鶒(xī chì)宜。

八九品官并杂职,鹌鹑练雀与黄鹂。

风宪衙门专执法,特加獬豸(xiè zhì)迈伦彝(yí)。

补子

简称“补”,亦可称“胸背”或“官补”,是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根据官位不同,纹样形式也有所不同。明代补子一般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清代有所缩小,多为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圆形。

这下看明白了吧,图一是一品文官的补子,图二则是一二品武官的补子。

如果再仔细看,我们会发现这两幅补子中都有一轮太阳。仙鹤和狮子都抬着头,面对着太阳的方向。这是在提醒官员们,要时刻记得效忠皇帝呢!

据说补子最早是女皇武则天发明的,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衣服纹样区别人物身份的传统。从舜的时代开始,就有了“十二章纹”之制,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图案。

普通老百姓不允许穿带章纹的衣服,他们被称为“白衣”“白丁”。文武百官和王公贵胄所穿礼服上的章纹,按品级升高依次增加。天子的冕服才可以用十二章纹。

几千年来,皇帝冕服上绣的图案有着深刻的含义:日、月、星辰三光照耀,象征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取其稳重,象征王者镇国安天下。龙是一种变化多端的神兽,提醒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和教化百姓时,要根据情况灵活变化。华虫的纹样通常是一只雉鸡,因为它的羽毛纹理华美,表示王者要“文采昭著”,有文章之德。

帝王之服,不仅宣告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告诫他要以天下和百姓为重,体察民情,明辨是非,弘扬正义,做一个贤明睿智、造福天下的君主。

利用不同纹样来区别人物的地位,让上下尊卑秩序严明;利用不同纹样来标志人物不同的身份,让图案告诉管理者他们的职责所在。

这,是我们祖先的管理智慧。

穿衣的学问

《论语·宪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子贡和孔子闲聊。

子贡说:“老师啊,管仲好像不是个仁者啊,辅佐公子纠的时候,公子纠被齐桓公杀了。管仲居然转过头辅佐起桓公来!这样的人,没有仁德啊!”

孔子说:“子贡啊,管仲努力辅佐齐桓公做天下的霸主,老百姓到现在还受他的恩赐呢!没有他,我们都要做披发左衽的野蛮人了!”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区别一个人是野蛮还是文明有两个标准:一是“披发”还是“束发”。古代人十五岁就把头发绑起来,表示愿意接受约束、承担做人的责任。如果披着头发就是野蛮不开化。二是穿衣是“左衽”还是“右衽”。右衽就是文明人。

衽,其实就是衣襟哦。穿衣服的时候,如果把右边的衣襟压在下面,就叫右衽——从正面看,衣服的领子特别像个“y”字。这是中国传统服装的穿着方法。

商朝服饰 文官服色歌

那么,什么人会左衽着装呢?

《后汉书·西羌传·滇良》中这样记载:“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羌胡是西北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平时喜欢骑马射箭。有人说他们衣服左衽的原因和习惯有关——骑马的时候,左手可以随时把东西放进衣服中。还有人说少数民族以左为尊,所以衣服是左衽;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以右为尊,衣服自然是右衽喽!

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用左衽。

《礼记·丧大记》中有这样的文字:“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意思是死者的衣服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表示生死不同、阴阳有别。

你看,左衽着装的不是文化不发达地区的野蛮人就是逝者,所以穿对衣服很重要。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不小心把衣襟的方向弄反了商朝服饰,会让人笑掉大牙的哦!

中国的服饰礼仪不仅表现在对生者的要求上,也表现在祭祀时的衣服以及丧服上,包含了中国人对天地、祖先、死者的敬畏。

《论语·为政》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周代开始,丧葬礼仪从未中断。生者逝去后亲属守丧,丧服按亲疏关系不同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ī)麻五个等级,叫作“五服”。“斩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的,衣服的左右和下面不封边,看上去破破烂烂的,表示穿着之人极其哀痛,没有心思打扮自己。这种服饰在五服中最重,只有与死者最亲近的人才能穿,要穿三年才能更换。接下来几种丧服逐渐可以缝衣边,布的质量也有提高,穿的时间也依次缩短。

吃饭穿衣在中国人看来可不是小事。

我们的祖先用坚持右衽着装来提醒自己:只要活着,就要向着文明的方向奔跑。这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优秀与先进的重要原因。他们用左衽、系死结的方式,为逝去的亲人完成生命中最后一道仪式;用穿“五服”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也给自己一段时间疗愈失去亲人的伤痛。

中国人的智慧,在一件件美丽的衣服里,熠熠生辉,源远流长。

街上流行红裙子

到了换季的时候,爱美的妈妈总会关注街上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衣服。她会买一件最流行的红裙子,高高兴兴出门去。

你可别觉得这是她矫情,从古至今,人们对服装颜色、款式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过。

先说颜色吧!

每一个朝代对颜色的喜欢都不相同,要看他们认为自己的朝代属于“五德”中的哪一德。五德就是“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五德分别对应五色——就是五种纯正的颜色,青、黄、赤、白、黑。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木(尚青)、土(尚黄)、火(尚红)、金(尚白)、水(尚黑)。

尚就是推崇、喜欢,认为这种颜色最尊贵最好看的意思。据文字记载,黄帝时代是土德,当时最尊贵的人喜欢穿黄色的衣服。夏朝认为自己是木德,以青色为贵,服饰多用青色。商朝呢,认为自己是金德,所以尚白。

为什么商认为自己是金德呢?这要从五行的相生相克说起。古代先民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金克木。商取代了夏成为天下之主,夏是木德,商自然是金德喽!

说到五行相生相克,这可是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呢!

什么是五行相克呢?请看下图:

商朝服饰 文官服色歌

取代商的是周王朝。请你从图上找找看,根据相生相克原理,周朝应该是什么德呢?

对,是尚红的火德。

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通尚)黑。”请你根据朝代更迭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想一想,为什么黑色会成为大秦帝国最尊贵、最流行的颜色呢?

因为周是火德。火最怕水,秦帝国当然是“尚黑”的水啦!

所有的智慧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是凭空而来的,五行相生相克也不例外。它来源于我们祖先对身边事物、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总结,是中国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体现。

当五行与颜色相结合,就产生了中国服装史上独有的一朝一种流行色现象。

再看衣服的款式。

秦汉以前的衣服款式商朝服饰,或简洁朴素,或高雅端庄,与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礼乐文化盛行有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的衣服,外衣宽松、袖子肥大,显得丰满而飘逸,叫作“褒衣博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因此唐朝人的服装风格最为绚丽多彩、自由华美,吸取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元素。

《旧唐书·五行志》记载了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的一条“百鸟裙”。这条裙子是用上百种鸟雀的羽毛制成的。这条百鸟裙正看是一种颜色,侧看又是一种颜色;在阳光下看是一种颜色,在暗中看又是一种颜色。最为神奇的是——一百种鸟雀的形象,可以同时在裙中显现出来。

中国人的智慧,是不是非常了不起?

宋之朴素雅致,明之精美端庄,清之满汉交融。每个朝代的衣服,都展示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性格。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衣服款式千变万化,但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水平、精神信仰、审美观念密不可分。中华服饰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展现着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与情感。

情境延伸

学校要进行中式校服设计大赛,玲玲报名参加。她设计了下面的作品。请你帮她看一下,她的设计稿中有哪些是中国元素?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动手帮她改一改哦!

开元小学中式校服设计比赛稿

设计人:玲玲

商朝服饰 文官服色歌

上一篇: 早春靴子搭对了,谁还不是街头时髦精?
下一篇: 中年男人穿牛仔裤时,尽量别配“皮鞋、洞洞鞋”,换成这些更高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