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拍照秘籍大公开,这些机位拍出梦幻绝美大片
149 2025-07-08
如果能穿越你会选择哪个朝代?多数人的首选可能是宋朝在那个人文的黄金时代“雅”是宋人生活的关键词
而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宋时泉州人的穿着能有多别致?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洪流回溯看看那时候人们都穿着怎样的服饰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和丝绸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泉州地区的自古蚕桑丝织业发达,在宋元时达至鼎盛泉州人有句谚语:“卜食着食菠伦[ᵐbəʔ⁷ tsiaʔ⁸ tioʔ⁸ tsiaʔ⁸ pɔ¹ lun²]。
,卜穿着穿绸裙[ᵐbəʔ⁷ tsʰiəŋ⁶ tioʔ⁸ tsʰiəŋ⁶ tiu² kun²]”意为,吃就要吃菠菜,穿就要穿绸裙,可见泉州人对丝质衣物的崇尚城内盛产的“刺桐缎”也闻名于世而国外汉学家研究认为,英、法、德语中的“缎子”发音有可能就是源自“刺桐”(zaitun)的发音。
△由现如今的金苍绣可见当时“刺桐缎”之美大开元寺建寺前就曾为唐初刺桐城富甲一方的黄守恭的桑园,寺中尚存一株1300多年的古桑树,是泉州桑蚕丝织业历史悠久的特殊见证。
△开元寺内的古桑树尚存于泉州老城区的“清白源”遗址、织染局遗址,以及衮绣铺、文锦铺等地名,见证了泉州织染业的辉煌历史。
△清白源遗址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并非汉朝时期的服饰,所以在宋朝,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平民百姓所着皆为宋制汉服。不同于唐制汉服的华丽,宋制汉服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更趋向于清新雅致,开始趋向瘦、窄风格。
△中兴瑞应图(局部) 南宋宋朝赵氏皇族将部分宗室由中原迁徙到泉州,南外宗正司也随迁至此他们从中原地区引入先进生产工具,带来罗、绫、绸、缎、纱、绢、绮等新品,传入织、绣、彩、绘、染色、印花等先进技术,给当时的泉州带来了最潮流的服饰文化。
△南外宗正司遗址1975年10月在福州发掘出的著名的黄昇墓,和南外宗正司就有莫大的渊源虽然这座古墓名为黄昇墓,但墓主实为黄昇的夫婿——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与骏赵与骏的祖父赵师恕曾为南外宗正司事而黄昇则是一名在十七岁香消玉殒的“白富美”,她的父亲是绍定二年的福州状元
黄朴,还是朱熹的徒孙,官至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
△通过文物中想象宋人的生活、衣着在黄昇墓中发掘出了四百余件文物,囊括了古代各种高级织物除了常见的袍、衣、背心、裤、裙、抹胸、围兜等,还有香囊、荷包、裹脚带等小件物品,令人叹为观止!宋朝女性的穿着可从中窥见一二。
△黄昇墓出土的织物
从现有的出土文物和如今影视剧的还原来看,古人的衣着总是层层叠叠,这次我们就由内到外,看看宋朝时候的人都是如何打扮自己的。
打底服饰上身:女子着一片式抹胸或肚兜;男子着肚兜。
下身:男女皆着褌,一种不开岔也不开裆的合裆裤。到了秋冬天气寒凉之时,会在褌之外再穿一件袴,一种起保暖作用的开裆裤。
外穿上装穿好“内衣”后,宋朝的人们会穿上第二层衣物,多为衫或袄单衣为衫,有夹层的为袄,长短皆有,目前出土的宋朝衫、袄皆为直领对襟接着,人们会穿上背心,宋时的背心不同于现在的背心,有无袖也有短袖,是穿着在身上的第三层衣物。
△影视剧中还原的宋朝女子日常穿着同为第三层衣物的还有褙子,一般认为褙子于宋朝女子是常礼服、吉服,于宋朝男子则为常服。
到节日庆典或重大场合,贵族女子还会着大袖衫搭配霞帔。
宋时官员及学子着襕衫。
△古画中的襕衫及影视剧中还原的襕衫在祭祀时士大夫则着仿古礼制作的深衣作为礼服。朱熹复原的深衣被称为朱子深衣。
△现代还原的朱子深衣官员及女官们还会穿着圆领袍,这是他们的正式服装之一。
外穿下装在宋朝时,裤和裙并无太多男女分别,男女皆着裤、裙。现如今比较广为人知的外穿宋裤就是裆,一种两旁侧开的合裆裤。
裙子的种类就较为繁多,比较常见的就是两片裙(旋裙)、三裥裙及百迭裙(百褶裙)。两片裙简洁,类似现代的一步裙。
三裥裙版型则更类似现代的鱼尾裙,更为优雅。
百迭裙,也就是百褶裙,是现在影视剧中最为常见,也更加仙气飘飘的款式,颇受汉服爱好者的欢迎。
宋制汉服的丝缕之间无不反映着两宋社会的缩影宋代服饰的精美雅致也代表了宋朝的繁华与精致
若有机会不如换上一身宋制汉服游曳于刺桐古城的街巷沉浸式感受宋朝泉州的四季轮转,春华秋实
△着宋制汉服游泉州来源:鲤城文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