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人70岁开始练太极,坚持3个月后,身体或有这3处改善

小小兔 158 2025-07-0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南京有位老爷子,今年刚满70,以前退休后基本不运动,天天下棋、看看报纸、买点菜就算一天。原来走个路还挺快的,近两年开始腿有点发沉,天冷了更明显,偶尔还犯点腰疼。

医院检查也没查出啥大问题,医生就说是“老年人正常退化”他家老伴是广场舞队长,早就劝他出去动一动,别一天坐板凳上起初这老头还嫌人多、动太快跟不上,后来路边偶遇一队练太极的,说不快不慢正合适,干脆就试着跟着练。

头一回下来满身是汗,腿都有点发抖,但他没放弃就这么练了三个月,身体居然真开始变了,变化还不小。身边人最早注意到的,是他走路步伐变稳了。原来走路经常低头、步子碎,膝盖还总有点疼,有几次还差点绊着。

这回练太极三个月下来,居然起身轻快,走路不拖脚了其实这不是心理作用,是真的身体协调性提高了太极的动作虽然缓,但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虚实分明、意念配合”,说白了就是腿、腰、眼、手都要在一条线、一个节奏里动这个训练的,不是体力,而是“身体指挥中心”的反应速度。

老年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力量小,而是反应慢、协调差,太极练的就是这个中国运动医学研究所做过一项追踪性实验,把60岁以上老人分成“太极组”和“散步组”,一年后发现太极组的“单脚站立时间”提升了42%,步态协调评分也高出对照组接近30%。

这就解释了为啥老爷子步子不拖了——大脑反应快了,脚下就有底了最神奇的是,老爷子本来有点老寒腿,入冬之后膝盖就凉,走路时间一长还会酸以前买过护膝、贴过膏药,都缓一时痛这回练太极练了仨月,冬天没怎么喊过膝盖疼。

有一天他还自己嘟囔,说感觉腿热乎的,晚上也不抽筋了这其实跟太极动作里有个隐藏环节有关——“气血引导”很多动作是从脚底发力、经腿提气、过腰传臂,这个过程其实在不断带动腿部肌肉收缩、放松肌肉一动,局部血管就扩张,血液流量就大,温度就上来了。

最怕的就是那种坐久了不动,血液“黏”在血管里,尤其下肢,老寒腿、静脉曲张都是这么来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康复科有个小型研究项目,用热成像技术观测太极锻炼前后四肢末端温度练完一套“简化24式”后,小腿和脚掌温度平均上升1.8℃,对老寒腿来说简直就是天然的“热水袋”练到一个半月的时候,老爷子有天跟老伴说,“这段时间白天精神好多,不迷糊了”。

原来他每天中午吃完饭都得小眯会儿,下午没精神,有时晚饭都不想吃这回练太极后,中午睡得少,晚饭胃口还挺好医生说这是太极“动静结合”的效果在起作用太极不像快走那种“消耗式”运动,它是“调节式”,既动肌肉,也调神经。

人的自主神经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简单说就是“战斗系统”和“休息系统”,太极的缓慢节奏可以把两者的状态调得更平衡,白天精力上来了,晚上也睡得踏实上海体育学院有篇研究论文指出,太极训练8周后,老年人的心率变异性提高,说明神经调节能力变强,这在改善睡眠、提升精神状态方面特别明显。

有个邻居还说老爷子脸色红润多了,以前灰扑扑的,一看就像没血色这跟气血循环有关太极时整个身体在“慢烧”,不像跑步那样猛,但持续时间长,血液循环是“持久型”的提升老年人常年坐着、动少,身体微循环不好,皮肤颜色也差,脸发黄、发白其实是血不通的表现。

这种通过“呼吸带动动作”的内循环运动,恰恰可以“通筋络”。而且太极还有个很隐秘的好处,就是“提升肺功能”。

呼吸是动作的一部分,得配合节奏来,吸气、呼气不能乱来,这种训练可以增加肺泡通气量,对那种有轻度肺气肿、慢阻肺苗头的老人来说,是极好的锻炼方式有家医院曾对太极练习者做肺功能检测,发现练3个月的人,最大通气量提高了11%,这在老年人群体中是很难得的。

有人以为太极就是老人在公园打拳,打打停停,跟舞剑差不多,其实这背后是门大学问太极动作表面是“慢”,但每一个“慢”背后都要求“稳、准、松”练得越慢,对控制力要求越高,这种“主动控制身体”的能力,是老年人最容易丢的能力。

练太极,不是锻炼体力,是在锻炼“自我感知”,让人重新找回“我能控制我身体”的信心而这份信心,是防跌倒、防焦虑、防失能最关键的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参考资料许东波.运动康复训练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5-04-03。

上一篇: 长寿老人的 7 个养生秘诀
下一篇: 不管你奔几了,穿“连裤袜”时尽量别犯这3个错误,显胖还掉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