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那些事(三)——穿衣

网络小编 63 2025-07-06

原创作者:大山纵看解放后我国的服饰,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解放初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叶,全民流行阴丹士林色的“学生蓝”那时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中山装”为主流当初孙中山先生设计此服装颇有意义,中山装前面的四个贴袋代表礼、义、廉、耻的意义;袋盖为倒置的笔架形状,寓意以文治国;正面纽扣改为五颗,寓意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的三颗纽扣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衣领用立翻领封闭,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后背整片设计,寓意国家统一。

学生、社会上的大姑娘、小媳妇都以学生蓝服饰为时尚,且学生装也颇为流行。学生装的款式是中山装的领子,西服的衣兜,左前胸上部有一无盖内装上兜,左右前襟的下部各有一个有盖的内装下兜。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全民流行服饰“国防绿”的解放军军装款式和“青丝蓝”工人的工作服那个年代,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人们为有一件正宗的军装感到自豪,没有正宗的军装,哪怕有一顶正宗的军帽也感到骄傲。

但有正宗的军装、军帽的人毕竟是少数于是乎,百货公司就有了仿制“国防绿”的布料,后来还有了仿制“国防绿”的“的确良”这些“国防绿”的布料最后都通过裁缝成为风靡社会的军装、军帽的仿制品,被人们穿上行走在学校、街道、乡村、田野……。

与“国防绿”相呼应的是“青丝蓝”色的工人工作服“青丝蓝”色的布料在百货公司布料的柜台上叫做“劳动布”“青丝蓝”色的工人工作服本是工人的劳保用品,凡家里有人在工矿企业上班的人,基本上都将工作服省着穿,然后把省出来的或新的、或半新的工作服让家里的兄弟姐妹穿。

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农村家庭如果有人当工人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所以,一个家庭有身穿工作服的人出出进进,是很招人羡慕的于是乎,无论家里有没有工人,好多人都想方设法穿一件“青丝蓝”工作服就这样“国防绿”和“青丝蓝”基本上就统领了那个时代。

八十年代后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服饰由过去的单一化朝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布料、款式穿衣戴帽现在除过企业、行业的制式服装外,在大街上你很难找到两件一模一样的服装这是解放后我国的服饰的几个阶段。

但我们不能忘记,从解放到后来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宝鸡县商业实行计划统销其中,棉布每人每年最低3.7尺,最高17尺每人每年17尺这个指标维持了好多年棉布的销售指标以“陕西省布票”的形式统销一个成年人做一身衣服一般要14尺商品布,这17尺布票给成年人做一身衣服后所剩不多了。

要是家里遇见儿女婚嫁之事,做被褥铺盖需要大量的布料,那布票往往要积攒几年才行那个年代的布料大多是纯棉的,像平布、斜纹、卡几等,化纤布、混纺布不多这纯棉布最大的缺点是不耐穿,一身纯棉布的新衣服,如果让一个体力劳动者扎扎实实地穿,穿不了一年,可能就会出现上衣的领子、胳膊肘部、袖口、裤子的屁股、大腿面被磨烂。

人们做一身新衣服往往是前两、三年时过年、过节走亲戚、参加个什么亲戚的结婚、嫁女、孩子满月之类的喜庆之事穿一穿,穿完后立马洗干净放在箱子里那时候只要衣服没有出现破烂的地方,如果掉色严重了,往往是买一包什么煮蓝、煮黑之类的染料将衣服染一染,翻新后再穿。

有好多人只要裤子的大腿面没有打补丁,哪怕裤子的屁股上背着个大补丁照走亲戚不误只有旧衣服人们才舍得在干体力劳动时穿那时候为了使裤子耐穿,相当一些女同志裤子的前后片一样宽,这样缝出来的裤子穿上虽不可体,但裤子不分前后,两面都可以做前面、也可以做后边。

这样裤子屁股磨烂的几率就小一点只要不穿补丁衣服就是好衣服为了节省布票,人们往往先到百货门市部打听有没有“粘胶布”——我到现在都没有明白什么是“粘胶布”,我想可能是含有化纤成分的布这种布用三寸、或四寸布票可以购买一尺布。

每每遇到百货门市部卖这种布,那么排队的人一定是很多还有一种布,它不在百货门市部销售,而在杂货门市部销售,这就是“再生布”再生布是利用废旧纺织品等回收材料,通过再生产过程制造而成的一种布料工厂、铁路一般用它做保护工人劳动的披肩等。

这种布表面是疙疙瘩瘩的很粗糙,也不结实,但它价格便宜,关键是不要布票所以依然有人用它做衣服的里子布或床单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随后,双方互设大使馆,一系列的贸易、航运、海运、渔业、文化交流的协定相继签署,其中就包括日本尿素的进口。

当时的日本尿素袋是化纤布袋子,质地比较柔软,所以,用完后的尿素袋子就成了当时社会的宝物,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虽然同日本邦交正常化,但进口尿素极有限,不是谁都可以得到一条这样的裤子有人好不容易得来一条装日本尿素的化纤布袋子,把它拆开做一条裤子穿,可是这上面的相关商品信息的汉字凭你怎样染,总是遮盖不住。

这就出现了“一条料子裤,穿上真难受左前日本产,右前是尿素转身看屁股,惊了看裤人左屁40公斤,右屁含氮46%”的顺口溜这种裤子在当时还出现了不少,由于裁剪的方式不同,上述顺口溜中的“日本产”“尿素”“40公斤”“含氮46%”的字样所在的位置也不同。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青春期》中一段关于“尿素裤”的描述:“一次,她利用休假日将日本进口的尿素口袋拆开来当布料,缝制成小汗衫及裙子般的半长裤穿来上工,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那时她穿着日本化肥袋做的半长裤在我眼中却非常滑稽,‘日本’两个字正好缝在她屁股蛋上,一边是‘日’,一边是‘本’,但她连‘日本’两个字都不认识,显然不是有意的。

她做时装表演的时候我发现了‘日本’而大笑,她却以为我笑的是她屁股,便停下来弯下腰把屁股朝我面前一撅,笑道:‘你看你看你看!让你把女人的屁股蛋看个够!’于是‘日本’在我眼前更大大地膨胀起来”想起这“尿素裤”真叫人内心酸楚,虽然它不是主流,虽然它在世时间不长,但它毕竟存在过。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中期,“的确良”“凡尔丁”“毛哔叽”“的卡”等化纤布料、混纺布料的出现,才使人们的布票危机得到了缓解关于“的确良”,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的确良”上市了,年轻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想有一件“的确良”上衣。

谁要是穿一件“的确良”上衣,是很招人羡慕的开始的时候“的确良”还有些紧缺,相对要布票的布料还有些贵,布票所对应的布料一般几毛钱一尺,“的确良”虽然不要布票,但一尺要一元多(那时候,一个二级工每月工资四十几元,农民每个劳动日才几毛钱),而且颜色单一,只有白色和月白色两种可供选择。

我邻居家的一个小嫂子,好不容易挤了一点钱,买了一块白色“的确良”布料,打算做件上衣买回来后想把白色布料染成米黄色,于是就买来米黄色染料下煮锅,然后将白色“的确良”布料放入锅内,谁知布料一遇到锅内开水,立马就缩成皱皱巴巴的一片。

她犯了把化纤布料当成纯棉布料的错误,结果糟蹋了一块好布料最后她把这块布料用熨斗反复烫、反复熨,勉勉强强做了一条裤衩后来,她看见别人穿着光鲜的“的确良”上衣,自己生气地说:“把他的,人家把‘的确良’穿上衣飘哩,咱把‘的确良’穿裤头哩,好不容易穿个‘的确良’,结果谁都看不见!”有人打趣地说道:“嫂子,你在脊背写上内穿‘的确良’裤头一件,大家不就都知道你穿‘的确良’了吗?”可见那个年代,人们对“的确良”之类的布料多么的稀罕。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化纤布料、混纺布料品种越来越多,人们对布票的依赖越来越少,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全面放开布料管理,布票终于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关于作者作者:大山,陈仓区退休干部,陈仓政协文史委文史研究员文字为媒,以此向虢镇的老人们交一份答卷,向虢镇的后人们给一个展示本文由大山原创,并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千渭之汇】同步首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上一篇: 柳岩真是放得开,穿汗衫亮相藏不住凹凸感,看她皮肤我酸了
下一篇: 霍思燕换了风格像换了个人,穿挂脖连衣裙配红唇,看起来明艳动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