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教程:中国仕女画技法

网络来源 75 2025-07-03

一、中国仕女画技法之——五官形式 仕女形象美最关键是五官造型,传统仕女画最传神的部位是眉与眼历代画家创造了许多眉式眼式,提出“红妆黛眉”、“修眉联娟”及“征神见貌,情发于目”等说法,画眉饰眼能使仕女形象更加美而传神,故唐明皇令画工作“十眉图”,即远山眉、八字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

并修眼饰罩,构成各种优美眼式,历代相承,成为仕女画眉眼造型程式传统仕女画极重视眉眼造型,因为它是体现气质与传神之关键传统仕女画对嘴鼻造型要求纯简,着重于装饰点缀现分别组合概括说明如下:(一)眉式眼式

图1 远山眉 凤眼远山眉:形细长而舒扬,色略淡,具有清秀开朗之感据《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姣好眉式,如望远山”当时汉妇女多仿效之凤眼:形细长而波曲,含蓄蕴藉、具有隐媚柔情之神意凤眼点睛宜“以远取神”,使之含蓄隐露,取得秋波盈盈之效果。

传统仕女画多采用之

图2 柳叶眉 杏眼柳叶眉:形似柳叶,中间略粗,两头尖细,波曲上扬,眉色深重,古代多用青黛描绘这种眉式柔曲波动,很助眼神,能加强眼的灵动与秋波示意故六朝诗有“柳叶分眉翠”之说杏眼:其形如杏,两头尖,眼内角圆尖、外角上扬而尖细,眸珠黑白分明,圆大透亮。

此种眼式多是“星眼点漆”,力求清晰透彻古代仕女多用小杏眼,现代亦用大杏眼

图3 月棱眉 俏眼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亦名弯月眉,其形如上弦之月,弧状,眉头略浑,眉腰略粗、眉梢略尖细眉色多为青黛,眉头色淡,眉腰色重,眉梢色轻,转晕自然,具有蕴静明秀之感俏眼:其形椭圆而微曲,眼内角略尖椭,眸珠俏活灵转,眼外角细长迥动,其眼神盈盈、善送秋波,有娇媚风流之意,多为艳妇美女所用。

图4 分梢眉 俊眼分梢眉:亦名秀剑眉,其形是分梢上翘,眉头细聚,眉腰转粗,眉梢分梢而上扬,锋锐清晰眉色多为深青黛或黑色,具有威武精明之意据《海录碎事》记载,此盛行于唐俊眼:形椭圆而细长,迥扬上翘,眼内角尖椭,中部迥扬转粗,眼外角斜长上翘,眸瞳锐利,眼神深邃,精灵英俊,多是巾帼英雄之威仪,烈女亦有采用。

图5 蛾眉 秀眼蛾眉:形阔短而粗,这种眉式多是把眉剃净再描绘,眉头圆尖、眉腰粗浑上扬,眉梢尖椭,眉色用淡青黛,亦有用杏黄,盛行于唐据《中华古今注》载:“三国魏时宫人,非蛾眉,惊鹄髻”周昉《簪花仕女图》亦用蛾眉为饰。

秀眼:形椭圆细长,眼内角尖椭,眼中部转粗,眼外角细长,清秀波扬,眼意灵转明秀,黑白分明,眼神炯正,多是精明女性的眼神。

图6 八字眉 英眼八字眉:亦名鸳鸯眉,又名愁眉,其形似八字扬下,眉头略翘,眉腰转弧,眉梢下撇,其色眉头略重,眉腰转淡,眉梢晕微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冀妇(孙寿)改鸳鸯眉为愁眉”在《妆台记》中亦记有“汉武帝令宫人扫八字眉”,这种眉式有悲怜娇痴之感。

英眼:其形椭圆而短,亦可画双眼皮,眼意活泼玲珑,灵转生辉,是天真伶俐女性的眼式,清晰明朗,现代仕女常用之。(二)嘴式鼻式

图7 樱桃嘴 直鼻樱桃嘴:形似樱桃,小而圆润,上唇双弧分形,下唇单弧接上两唇相交于嘴角,似樱桃外态,圆中带椭色要红润鲜酣,要画出嘴意,才有神韵仕女画中最为常用直鼻:形柔而挺直,鼻头鼻梁相贯笔直,只画鼻準,不画鼻孔,娇小挺秀,带有标志与装饰效果。

不要太写实,只求象征挺秀即可

图8 观音嘴 结鼻观音嘴:形以两弓相合,弧中带方,上唇弓弧圆少,下唇弓弧方扁,两唇相交于嘴角,嘴角上翘,具有慈祥静穆喜意,要画出嘴意,才能生韵,色要朱色润甜结鼻:形似瘦直葫芦,鼻梁鼻头瘦而清晰,鼻翼两侧尖挺。

凹凸分明,不画鼻孔,不求刻露,力求含蓄,强调装饰效果

图9 鲤鱼嘴 俏鼻鲤鱼嘴:形似鲤鱼小口椭中带角,两唇闭合,上唇尖弧分形,下唇圆弧顺合,嘴角上翘,带有整容喜气之意色要脂红,红中带紫,上唇色深,下唇色饱要画出嘴意,才能入画俏鼻:鼻梁高而挺直,鼻头俏翘,鼻翼小而虚晕,清秀俏丽,不画鼻孔,不求写实,力求象征,强调装饰、雅致为尚。

图10 龋齿嘴 尖鼻龋齿嘴:形薄长微启,含蓄喜意,上唇微波上翘,下唇方弧相应,两唇交角微露,切忌露齿,使之启唇欲语,或含笑蕴藉色要脂红,上唇深暗,下唇微亮要画出嘴意,才能生动耐看尖鼻:鼻梁挺直、鼻头尖实,勾尖转虚,不画鼻翼,不画鼻孔,力求简明,清秀俏丽,强调象征与装饰效果。

二、中国仕女画技法之——服制与装饰 服式是古代仕女画造型的关键部分,各类装饰则是仕女画的特点与标志仕女画的服饰造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型,概括如下:一、身份服这是一种程式服,概括为:(1)“天衣制”,是表现神女、仙姑之服式;(2)“靓装制”,是表现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3)“戎装制”,是表现巾帼女杰和武装刀马人的服式;(4)“侍装制”,是表现丫环侍婢的典型服式;(5)“布衣制”,是表现村姑庶妇的典型服饰。

这些身份服式历代相因相承,去粗存精,增简概括,艺化成为程式,作为仕女身份的标志,是古代仕女服式造型的基础二、朝代服这是各朝代的真实服式按各朝代的服饰特点分为:汉服(指秦汉及秦汉以前各代服式)、唐服(指隋唐服式)、宋服(指五代、宋代服式)、蒙服(指元代服式)、明服(指明代服式)、旗服(指清代服式)。

各朝代服式又分为礼仪服、常服、宴居服这三类传统服式在仕女画服式造型中凡涉及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具体情节皆要按朝代服中之礼仪服式来塑造,历代服式沿继相承、发展变化,形成各朝代服饰特点(1)天衣制:

天女服饰:天女以“天衣”之服造型,据《许老翁传》记载“仙女天衣,有金缕广袖,五晕罗裙,天衣缝制精巧,故有天衣无缝之说”因此天衣多是大袖锦衣,广袖过膝甚至及足,外罩半臂或云肩,饰以缨珞或项圈,下穿长裙,外围蔽膝,佩绶,佩彩缕、玉琏,披风带披肩绕臂,飞扬飘动,头部饰以圆光,衬托天上神仙之意。

飞天服饰:神话中之飞天伎乐天服饰,头梳高鬟望仙髻,饰以珠宝、花钗与步摇,身穿天衣,亦可裸露,饰项圈、璎珞、臂镯、手镯,下身穿长裙而大口裤,足镯裸足,身披风带绕臂飞扬卷动驾随云彩,紫气绕身,成为天衣的另一种程式。

(2)靓装制这是典型的仕女服式,历代相因相承,提炼精化,成为传统定型的仕女服式。

礼装:多用于祭拜、册封、婚礼喜庆、宴请宾客的仕女服式,头梳高髻,饰珠花、步摇,身穿绣掘(女式半臂)、大衫或大袍,宽身广袖,衣领、袖、襟皆绣襕边纹饰,下身长裙及地三四尺,腰围蔽膝,结大带小带,佩绶佩玉,肩披长巾,亦称风带,绕臂飘展,足着高头云履。

便装:亦称常服,为日常便装,一般头梳高髻,发饰从简,身穿贴体罗衫,多是交领(斜襟)或直颌(对襟),下穿贴体瘦长裙,上俭下丰,腰系围裙,佩玉,结小带,披长巾,足着履或绣鞋(3)戎装制古代仕女画中有许多巾帼英雄与刀马人,皆要披甲,或穿战袍,历代相因相承,成为程式,称为戎装。

披甲:发载凤翅盔,留出顶髻,并饰以雉翎,配以珠花、步摇,以示女妆身穿战袍,盆领雍颈,胸背两裆甲、护心镜,上臂披臂甲,饰以裥褶,显示女甲下臂束以臂鞲,腰围包肚护腰,并束革带,腰侧结彩缕,以示女装下身穿长裙,外披膝甲,前后覆以。

裆,足穿战靴,外披战帔。

战袍:发束頍(一种额盔),或勒巾,饰珠花步摇,以示女装身穿战袄,腰围包肚护腰,束结革带或丝绦,下穿战裙,外罩软革裆,腰侧束结彩缕,以显女妆,外披帔风,足着战靴(4)侍装制古代仕女画中有许多丫环、侍婢,其服式历代相承,成为一种固定程式,以示其身份。

丫环服式:头梳双丫髻,身穿背子,是侍装的主要特征。据《身章撮要》记载“妇人背子本婢妄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焉,今亦习俗相承”。身穿小衫,下穿瘦短裙,外围小短裙,束腰软带,足穿布履或鞋。

侍婢服式:头梳小髻披发髾,束发巾,身穿窄袖衫,外罩短背,下装宽口大裤,外围小裙,束软带,足着布鞋(5)布衣制 古代仕女画中的庶女、村姑,其服式称为布衣,布衣仕女发多梳平髻、挽髻,以荆簪铜钗为饰,或束葛巾,或戴竹笠,身多穿短衫、肩巾、缚裙、缚裤或大口裤,历代相承,成为服制。

村姑衣制:据《物原》所绘,头束葛巾(粗布小巾),肩结披巾,小衫束腰,缚裙、宽口裤,背笠,着布鞋。

庶妇衣制:据《留青日札》所绘,头束葛巾,身穿交领布衫,束腰,围外裙,穿内裙,外披大衫,着布鞋(6)装饰分类 古代仕女画很重视装饰,在各类饰品上勾花点翠,以增强其韵律感与形式美,形成仕女画特有的风格特点传统仕女画的饰品概括分为服饰、佩饰、首饰三大类型。

服饰边纹饰 仕女画服饰最主要是襕边纹饰,襕边是领饰、袖饰、裙饰及肩饰的重要形式,其纹饰皆以二方连续构成带状进行装饰,传统常用的有下列主要几种纹饰:

连云纹:以各式朵云艺化连续而成。几何纹:以各式几何纹变化连续而成。独花纹:以各式独花变化连缀而成。

卷草纹:以卷草艺化,正反连续而成。团花纹:以花朵艺化成圆团形式,连续而成。勾曲纹:以青铜器勾曲纹相贯而成。串花纹:饰在披肩,以花串枝贯联而成。缠花纹:饰在披肩,以花缠枝贯联而成。

团花织花纹饰 传统仕女画服饰以团花、织花作为主要装饰,历代继承沿用,成为程式团花纹饰云寿团:联云纹与寿纹组成团花荣花团:牡丹纹与勾曲纹组成团花相花团:宝相花纹组成团花团花常作服袍装饰,多在胸、肩、腹之处。

织花纹饰 织花纹饰多以本色花或同类色花作为装饰,淡雅素静,一般按一定骨式或格式组合成四方连续方格式:在方格中饰花,在格线作几何形相辅菱形式:以菱形作骨式,在菱线作几何形相辅龟背式:以龟背作骨式,饰以妆花。

套圆式:以圆相套成骨式,形如古钱再装饰如意式:以拐如意作骨式,作正反左右贯连卷云式:以卷云作骨式,回旋相连,波曲生动织花常作素裙与素衫装饰,以雅逸为尚披饰佩饰 古代仕女画服式造型非常重视披带佩饰,以体现仕女婀娜风韵与节奏律感,成为仕女画的独到特点,披饰有霞帔、直帔,带饰有大带、彩缕,佩饰有蔽膝、绶、玉佩等,相互辉映,形式舒美。

霞帔:是诰命夫人之帔式,分九品装饰。蔽膝:形如巾,有精绣纹饰,披饰在腰前。玉佩:玉佩以示德表洁,用红丝带串承结于腰间。彩缕:以红丝或五彩丝绦制之,结于腰侧,具有辟击鬼邪之意。

直帔:是一般仕女之帔式,多饰在外衣对襟上大带:亦称披带,或名风带,披肩绕臂,以增强婀娜风韵绶:有大绶、小绶之分,以丝锦精绣而成是诰命夫人、名流仕女之装饰首饰 古代仕女画讲究首饰妆扮,使之点缀醒目,豪华艳丽,仕女首饰主要有发饰、胸饰、臂饰,通过点珠挂翠,增加仕女之风韵美。

发饰簪:用玉制称“玉搔头”,亦有金银镂花,用于贯髻。钗:最具代表性是凤钗,金银玳瑁制成,饰在髻前。步摇:垂串珠玉,珊珊摇曳,极具美感。珠花:以各种珍珠宝石穿缀成花,华丽精巧。

胸饰臂饰项圈:金银弯曲成圈,镶嵌宝石,光彩夺人璎珞:原名“华曼”,为仙女或名流仕女佩用长命锁:亦名“百索”,象征长命吉祥,可辟除鬼邪项链:古称“串珠”,以金银珠玉串联而成,作为项饰臂镯:金银镂花,镶嵌宝石,饰在臂上,珍贵富丽。

玉镯:以青玉素色圆雕,饰在腕臂,端庄雅尚耳坠:耳饰表自镇慎重之意,多以珠玉宝石为饰三、中国仕女画技法之——体姿塑造法 体姿是体现仕女风韵美之关键,传统强调要“愈隐愈显”,要隐里藏显,体现窕窈身段要“潜在含蓄”,体现其内韵气向与节奏,使之风韵舒展。

因此在塑造体姿时,一定要强调外态体姿与内韵骨气相结合,使之同步相应,有节奏、有韵律地回旋呼应,使其体姿整体贯一,才能创造出潇洒舒展之风韵美 仕女体姿内韵一般以头和手势动向为“主线”,身姿、足势为“辅线”,风带为“贯线”,使之回旋相应相贯,把“主线”、“辅线”统合成一整体,才能含味耐看。

古代仕女体姿一般分为坐式、立式、倚式、游式四个基本形式,掌握其外态与内韵规律,默识于心,在创作体姿时就能潜移默化,触类旁通,达到迁想妙得之效果(一:坐姿)

外态内韵同向同步: 此坐像体姿,其内韵如图所示,以头为“主线”,其骨气由头至手势同向同步延成贯动,身姿、足势成为“辅线”,再安排风带“贯线”,使之转侧回旋,把“主线”、“辅线”统合成整体根据这内韵骨气,再塑造外体姿态与衣纹,就能贯气谐韵。

外态内韵异向交聚: 有些体姿外态,其内韵是由“主线”、“辅线”作异向交聚,形成视觉中心,再延行贯动,统合成为整体 此像内韵骨气,“主线”从左手理髻簪花,贯延头向“辅线”从右手回曲执镜,贯动回上,两向交聚形成视觉中心,然后再统合,从身姿沿足势贯下,“主线”按右足伸张沿行,“辅线”以左足盘回,辅助“主线”贯动,再巧妙安排“贯线”,使风带垂旋助势,加强律向,形成整体。

根据内韵骨气,再塑造体姿外态,使整个体姿按内韵骨气走向组合,按节奏气势组织衣纹,就能整体韵调,形成节奏律感,达到静中寓动、典雅蕴藉之美感。(二:立式)

外态内韵顾盼贯动: 此立像内韵,“主线”由头侧下,转至左臂回曲至手,再贯向身段至足“辅线”由右臂垂下,辅助“主线”顾盼而行,再以“贯线”之风带统合助势,形成整体调韵 外态体姿塑造,亦要根据内韵之“主线”、“辅线”,及风带、披带之“贯线”,按内韵骨气进行体姿塑造,使之顾盼相应,特别要注意头向、肩向、腰向、足位,使之自然相应,达到外态内韵统一协调。

组织衣纹,亦要按其体姿内韵走向,组织衣纹之气势,形成整体调韵,才有美感 多作体认,默识于心,在塑造体姿时自能触类旁通,应变运用。

外态内韵回聚扬展: 此立像内韵,“主线”起自头侧,由头侧下沿至肩臂,由左臂回曲而上,再聚停于脸面,然后由右臂垂扬,回升至身段,再扬展而下,形成气势“辅线”只在足位,协助平衡稳定,并运用“贯线”使佩带统合扬展,形成整体节奏律韵。

在塑造体姿外态时,亦要按这内韵之回聚扬展,进行安排组合体姿重心要体现不稳定之平衡,先使其不稳定带有倾动感,再用佩带、风带之飘扬拉力使之平衡,这种不稳定而平衡之身姿,颇婀娜生动组织体姿衣纹,亦需结合这种回聚扬展之骨气,使之笔意相应,气贯整体,才能生动有风韵。

回聚扬展之内韵,在古代仕女画之衣纹体姿中经常运用,默识于心,自能应变运用。(三:卧倚)

外态内韵回旋呼应: 倚式分卧倚与立倚,体姿重心多在倚点 卧倚内韵,其骨气多是盘曲回旋,舒卷呼应,婀娜生动,很具美感其内韵“主线”由头侧下,由左臂向下回上至手,再贯向右臂垂下“辅线”由身姿盘曲回旋至足势,与“主线”呼应,随从贯下。

风带“贯线”绕臂回旋,与“主线”、“辅线”之走向,同步呼应,加强律动,形成韵调 塑造体姿亦需按这内韵骨气进行调度,使之盘曲舒卷,婀娜回旋,前后交替,形成回旋呼应之节奏组织衣纹,笔意气势亦需与内韵合拍,强化其内韵之回旋呼应效果,才能形成整体之风韵美,将此类内韵骨气默识于心,自能随机应变,创造舒美之体姿。

(四:立倚)

外态内韵波曲回动: 立倚重心多在倚点,其内韵骨气,“主线”由头侧下至右肩,从右臂回上至手,再从左臂垂下“辅线”从身姿接“主线”波曲贯下,使整体内韵骨气形成S波再把风带“贯线”绕臂相应,辅佐“主线”骨气,加强律韵与动感,使之呼应相生,形成整体韵调。

塑造体姿时,在其头向、肩向、腰向、足位皆要有波曲之分,按其“主线”、“辅线”内韵骨气进行调度,使身姿、手势与内韵骨气同步合拍衣纹组织,亦需相应,使其笔气、笔势与内韵相合,加强内韵动向与律感“贯线”之风带起着统合作用,把主、辅线之走势贯合成整体。

默识于心,自能笔渗造化(五:游式)

莲步(外态内韵回倾衡动): 游式亦称步式,体姿关键是足部,即使长裙蔽足,亦要隐示其步型,游式一般有莲步、折腰步、碎步、云步四种主要类型 此图为莲步骨式,莲步足位小而缓,轻盈移动,若行若止,重心微倾,手势要曲扬相济,协助平衡,其内韵骨气:“主线”由头倾下,至左肩回曲向上,交聚于脸,再从右臂斜展贯下;“辅线”从身姿斜贯足位;再用“贯线”之风带,披肩绕臂,贯合助势,形成节律与韵调。

身姿塑造要与这内韵合拍,才能舒展,头向、肩位、手势、腰向、足步皆要和谐相应,衣纹组织亦要强调与身姿内韵同步,使之相应相促,强化节奏与律感,才能体现风韵美 莲步在古代仕女画中颇为常见,默识于心,才能化合。

碎步(外态内韵斜展扬动): 碎步足位小而快,似蜻蜓点水,快速挪动,身姿、手势要蹁跹顾盼,轻盈灵动,这在古代仕女画中亦常体现 其内韵骨气,“主线”从头至右肩,再从右臂回上至左臂,从左臂斜展扬开,体现动感“辅线”从身姿斜贯足位,隐示两足前后交替,形成碎步。

“贯线”要以风带绕臂贯合,飘扬助势,形成整体动感与气势 塑造身姿时,亦必须体现这种内韵骨气,头向、肩位、手势、腰向、足位皆要按内韵主辅线之骨气走向,进行调度刻画,极力体现其内韵之节律与动感组织衣纹,笔意笔势要强化体姿与内韵,使之整体合一,才能生动完整。

将其内韵、体姿默识于心,亦能加强造型能力。

折腰步: 折腰步是行而折腰,轻盈摇曳,动而不稳,身姿多是倾斜回旋,顾盼平衡,窈窕婀娜,颇具美感,古代仕女画常有此足步 其内韵骨气,“主线”从头至右肩、右臂盘曲回上,至左肩,左臂摇曳以助平衡“辅线”从身姿斜贯足位,体现折腰倾动。

再用“贯线”以风带绕臂回扬,以助其内韵骨气,形成律感 体姿塑造,亦要根据其内韵骨气,按主辅线走向、走势进行形体刻画安排,衣纹之笔意笔势需按内韵骨气进行组合,体现其动势与节奏,才能突出其体姿风韵美折腰步在古代仕女画中亦为多见,默识于心,能丰富造型手法。

云步(外态内韵弧回旋动):云步足位大而缓,翩翩翱翱,如缓云流畅,回旋波动,在塑造古代仕女体姿中尤为多见 其内韵骨气是将“主线”分为两股,回旋交聚后再扬出,形成视觉中心;“辅线”由胸位向下弧形贯动至足位,两足交替回动;再用“贯线”之风带绕臂垂扬,协助内韵骨气,形成整体气韵。

体姿外态的塑造,亦按内韵骨气走向,进行调动组合,使头向、肩位、手势、足步回旋波动衣纹组织亦需按其内韵骨气走向相应,才能生动自然有韵律感 古代仕女体姿还有大动势之歌舞乐伎、侠女刀马人、神话仙女飞天等等,不管是手舞足蹈、刀光剑影,还是腾云飞翔,其内韵骨气皆要按“主线”、“辅线”、“贯线”进行骨式走向安排,然后再着手塑造体姿与组织衣纹,使之与内韵骨气合拍相应,才能塑造出体姿的风韵美。

传统仕女画体姿不外以上几种基本形式,临摹默记,潜移默化,自然可以塑造出相应的优美体姿。

上一篇: 短发新娘怎样才能拍出漂亮的婚纱照
下一篇: 江西上饶信州区急寻新冠密接者 涉及这些轨迹需报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