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曲水流觞”到“水泼醉臣”,这样的劝酒架势,让人难以招架

网络来源 172 2025-07-03

开篇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铮史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

九州配图:古人聚酒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李白《月下独酌》(其二)。

“李白斗酒诗百篇”,大诗人李白好酒那是千古皆知的常识了,不仅有“诗仙”之才,更享“酒仙”之名。他的一首《月下独酌》便让天下酒客找到了理直气壮的底气和不可言传的“酒中趣”。

九州配图:李白月下独酌古代文人在斗酒之余,即兴成诗,诗词与酒香密不可分,除了“对影成三人”的独酌之乐外,他们更喜欢的是聚酒共欢之淋漓畅快既为共饮,则免不了相互之间的敬酒和劝酒然而在杯盏之间,单调直接的干劝未免略显寡淡无趣,因此渐渐便形成了形式多样、五花八门的劝酒文化。

总体而言,古代劝酒文化大致分为雅劝和武劝两大类,而其中雅劝又可分为以酒令行酒的戏劝和以吟诗赋对行酒的文劝两类武劝多盛于军人和武夫,文劝兴于文人墨客间,而戏劝则老少咸宜,适用性较广曲水流觞——流动的诗酒风流。

“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柳梢青《兰亭丝竹》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会稽内史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个同僚及好友相邀于山阴县的兰亭清溪举行祓禊(fuxi)仪式。

所谓祓禊,亦称修禊,是中国古代一个祛灾祈福的节日

九州配图:王羲之“曲水流觞”王羲之等人在完成修禊祭祀仪式后,便在清溪两旁择溪流拐弯之处席地而坐,命人将盛放好酒的觞(酒杯,多为木制)放置在溪流上游,顺流而下的觞最后在谁的面前停下或打转,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

这便是被引为千古佳话的“曲水流觞”的典故由来。最后,王羲之将其中二十六人所作的三十七篇诗文汇集成册,并趁着酒兴为之挥毫作序,写下了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九州配图:兰亭

九州配图:《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而他们所玩的“曲水流觞”这个游戏,也成了世代文人雅士争相模仿的儒风雅俗,甚至有人在自家庄园之中特意修建了蜿蜒小渠用于聚酒行乐在蜿蜒的溪水中,流动的是无尽的诗酒风流和妙不可言的雅趣。

此后,这种以流水助酒兴的方式便成了无数读书人相聚之时或诗或酒、最为盛行的酒令,堪称古人雅劝行酒的巅峰之作“酒令”的兴起,五花八门的“戏劝”前文所讲的“曲水流觞”,实际上既是“戏劝”,也是“文劝”东晋之后,古人“。

以令劝酒”逐渐兴起,历朝历代发明的“酒令”游戏可谓五花八门,从雅到俗各有千秋大体上,古代的“酒令”又可分为“雅令”、“通令”和“筹令”三类,其中“雅令”,多为文人骚客的酒令,又有字令、诗令、词令和花鸟虫令之别,一般席间会推一人作为令官,其余的人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对不上的人判为输,便被罚酒;“。

通令”,则多为民间百姓的大众化玩法,不需要什么诗情画意和满腹经纶,例如投骰子、抛花球等方式行酒皆为此类;而“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各种层次水平的人在一起饮酒之时比较适合的一种酒令,基本的玩法就是将竹片、木片制作而成的筹子刻上饮酒罚令然后插在桶中,由令官或参与之人轮流拔筹并按筹子上所写的酒令行酒。

九州配图:古人行酒除了“曲水流觞”之外,我们在古人留下的诗文典籍中还发现了很多种趣味性十足的“戏劝”之法击鼓传钩或击鼓传花大致在唐朝时期,一种名为“击鼓传钩”或“击鼓传花”的戏劝酒令在社会上开始盛行起来,成了古人在酒宴之上行酒助兴的游戏,这在唐代诗人留下的诗句中多有言及。

九州配图:击鼓送钩诗人李商隐在所作《无题》里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诗中所提“送钩”指的就是击鼓传钩的这种酒令游戏,有两种玩法:一种是众人围坐传递玉钩,令官击鼓,鼓停,钩在谁手便是谁罚酒;另一种是一人击鼓,鼓停之时,由击鼓人来猜测钩在何人之手,猜错罚酒直至猜中为止。

九州配图:击鼓传花而同时期的诗人杜牧在《羊栏浦夜陪宴会》中也有诗句云:“球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艳光”,所描述的也是类似的宴会游戏,只不过所传之物不是玉钩,而是花球宋代张耒在《塞猎》一诗中也有提及:“。

青毡帐高雪不湿,击鼓传觞打令急”诗中的“击鼓传觞”所描绘的也是同样的酒令形式分曹射覆所谓“分曹”,意思是分组;而“射覆”,射(猜度)覆(遮盖隐藏)也因此“射覆”的意思并不能理解为往壶里投掷木箭,而是在瓯、盂等器具下隐藏覆盖某一个物件,然后让人猜测所覆盖的东西为何物,以此为令,猜错罚酒。

九州配图:分曹射覆这种玩法在前文所述李商隐的诗句“分曹射覆蜡灯红”中亦有提及宋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而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中也有“

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的描述。可见这一玩法流传甚广,且经久不衰。

九州配图:饮酒射覆叶子戏很多人只知道“叶子戏”是古代人玩的一种纸牌游戏,和骰子配合着玩,最早源于汉代,被看成是字牌和麻将的鼻祖。殊不知它还和古人酒场行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民间流行甚广的一种酒令。

九州配图:水浒叶子宋朝时期,人们将“叶子戏”与喝酒发生了联系,玩出了新花样,使用树叶大小的长条形纸片作为酒筹,上面写上行酒令到了明清时期,更是由此衍化出更多的玩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水浒叶子”所谓“水浒叶子”就是将水浒传中人物画在叶子上,并写上酒令,然后将叶子牌扣在桌面上,众人轮流揭牌,然后按照牌上所写的酒令来决定谁来罚酒。

例如,所揭之牌上画着“神行太保戴宗”,同时写着的酒令为“步健者饮”,那在座的人中,大家公认的走路最快的那个人就得饮酒想想也是别有一番趣味抛花球其实抛花球与前面介绍的“击鼓传花”颇为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以歌舞化展现酒令的独有文化。

这种酒令在行令之时,以花球为令,在满堂宾客之间被抛来打去,当伴奏的乐曲响起则开始行令,当乐曲中断或者结束之时则令止,花球在手之人便是饮酒之人想想也是热闹非凡,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抛毬乐》中曾有描述:“五色绣团圆,登君峨渭筵。

……幸有抛毯乐,一杯君莫辞”

九州配图:抛花球行酒觥筹交错令和福禄寿全令这两种酒令都是属于“筹令”的一种,在木制筹令上写上“觥筹交错”或是“福禄寿全”等字,当抽中的筹令揭开之时便要按照上面的酒约来行酒,比如说抽出的是“福禄寿全令”,那就是大家齐欢共饮,共祝主人福禄寿全。

在《红楼梦》中怡红院群芳开夜宴时,大家所用的便是这类筹令,不需要什么文采,便可将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九州配图:群芳夜宴实际上,古人所玩的“戏劝”方式,招式真可谓是五花八门,绝不止这里所列的几种,尤其是唐朝时期,浓厚的酒文化的催生下,将酒令文化推向了历史最高峰,南宋洪迈专门写了一册《容斋续笔·唐人酒令》,其中有云:“又有旗幡令、闪擪令、抛打令,今人不復晓其法矣。

惟优伶家,犹用手打令以为戏云”可见,到了宋代时期,唐人所创立的很多酒令都已失传,人们搞不懂原来的具体玩法了诗意盎然、令人盛情难却的“文劝”从前文的描述中,我们大致了解了“戏劝”适合于大聚会或者多人聚酒的场景,当只有两人之间甚至是自己对月独酌之时,大部分的酒令戏劝便不那么应景了,于是便有了寄酒于诗的“文劝”。

从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无数诗词中,我们依稀看到古人与朋友相逢或是送别之时的风雅、煽情劝酒场面每每读来,均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真实场景之中,在体会古人诗酒风流的同时,也感受到朋友之间的真情切意,更感慨于古人劝酒之风雅和高超功力。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华之盛,莫过于唐宋,期间关于劝酒的诗词佳作不可胜数。而在这些作品中,最是将劝酒写的满纸烟霞、酣畅淋漓又境界高远的,又莫过于李白的名篇《将进酒》。

九州配图:《将进酒》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正处在“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人生低谷的诗仙李白与好友岑勋来到嵩山的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游玩,三人一起登高宴饮虽是借酒抒情,却为我们展示其潇洒豪迈、奔放不羁的绝世劝酒词。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句句经典诗句,或隐劝或直劝,犹如排山倒海、洗脑一般此等劝酒架势,何人能够招架,恐怕也只能一杯一杯接一杯,一醉方休了。

九州配图:李白、岑勋、元丹丘李白一生所作的劝酒诗不在少数,在《金陵酒肆留别》中留下了“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的诗句,所描绘的是朋友相送来劝酒的生动景象在《月下独酌》。

一诗中,更是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劝月亮一同畅饮的奇特、浪漫之举此外,诗酒不分家的他还曾经因为劝酒失败,而专门吟诗一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来嘲笑一位滴酒不进的历阳县令王某某:“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尤其是最后一句“吾于尔何有”更是将他劝酒失败的郁闷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九州配图:对影三人实际上,以诗劝酒可不是李白的独门绝技,如白居易、韩愈、王维、欧阳修、范仲淹、孔平仲等人均是“文劝”的顶级高手白居易说“残杯劝不饮,留醉向谁家”,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荀鹤说“

凭君满酌酒,听我醉中吟”,辛弃疾说“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而孔平仲也说“我今为君一歌之,酒行到君君莫辞”。可见唐宋文人雅士的劝酒功夫。

九州配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外,古人除了上述这些常规劝法之外,还有通过许美好愿望来敬酒的,更是让人难以招架最为典型的当属白居易劝老友饮酒的典故了,他是这么劝的:兄弟啊,你把这杯干了,我为你发三个愿望,一愿世间太平,二愿兄弟你身体永远强健,三愿当咱两都年老的时候,还能常相聚首,把酒言欢。

九州配图: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再比如五代时期冯延所作的《长命女.春日宴》中也记载了彼时女子发愿劝酒的场景:妾身来敬酒,一愿郎君你长命百岁,二愿妾身我能身体康健,三愿我与郎君像梁上燕子一样,长相厮守。

九州配图:发愿敬酒如此劝酒词加上女子娇娇欲滴的悦耳之声,即便是再不善饮之人,估计听罢也只得强装潇洒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简单粗暴、以势威逼的“武劝”说完古人以令行酒和以诗劝酒之后,我们来看看别具一格的“武劝

”古代军旅之人,除了行军打战和操练守备之外,所能够娱乐的项目不多,而喝酒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与文人劝酒的委婉风雅所不同的是,军旅之人更加讲究一个“豪爽”气概,最讨厌的莫过于下属饮酒之时的扭捏作态,因而在劝酒之时常常会选择简单粗暴、以势威逼的“武劝”方式。

劝法一:石崇“劝酒斩美人”

九州配图:石崇与王恺斗富魏晋时期,石崇与王恺斗富的典故想必无人不晓,其斗富之方式常让人惊讶咂舌据《世说新语》记载,石崇为了显摆自己的富有,特别喜欢宴请达官贵人聚众饮酒,而且每次宴请都会给每一名宾客安排一名府上的美人斟酒,并有言在先,若是宾客不喝酒或者没喝干净“养鱼”,便会让侍卫将劝酒的美人押出斩杀,搞得美人和在座宾客压力山大。

石崇的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无往不胜,不过也有例外

九州配图:石崇劝酒斩美人有一次,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兄弟两被石崇盛情邀请前往石崇府上宴聚王导平日不好酒也不善酒,但他为人心善,因担心石崇乱杀美人,每次行酒也都只好豁出老命,勉强一饮而尽然而哥哥王敦却对此并不买账,身为大将军的他最厌恶的就是被要挟,原本善酒的他偏偏就硬拗着不喝。

石崇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拿美人撒气,结果接连斩杀了三个美人,然而王敦偏不就范在一旁于心不忍又不想陷入僵局的王导便责备王敦,没想到王敦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他自己杀他自家人,与你有何相干!”无奈之下的王导只好借故强行拽着哥哥打道回府。

就这样,一场本来想极尽显摆之能事的酒宴最后只能不欢而散了。石崇的“劝酒斩美人”,则成了千百年来“武劝”的最残忍、极致的标杆。劝法二:张飞军棍劝酒

九州配图:张飞影视剧照张飞好酒,众人皆知《三国志》中记载,刘备时常担心这个弟弟会因为酗酒又爱“鞭挝健儿”而“取祸”,因此对他经常耳提面命和百般交代,希望他有所收敛和关爱士兵无奈张飞秉性难改,一坛酒下肚,糊涂虫便上脑,经常还要逼迫下属陪他一块痛饮。

对于喝酒磨叽的兵士,便会拉出去鞭笞或军棍伺候,搞得那些不胜酒力的下属们苦不堪言、愤懑不已

九州配图:张飞劝酒《三国演义》虽非正史,但可作参考书中对于张飞逼迫曹豹喝酒一事这样交待:刘备领徐州牧后,亲率大军与袁术在淮阴石亭激战,命令张飞和曹豹固守下邳结果张飞因无聊又在帐中邀属将曹豹等人饮酒消遣,曹豹因为本就不善酒,只是礼节性的喝了一杯,张飞觉得他不把他放在眼里,便让左右将曹豹拖出赏了他五十军棍。

后来,无端挨揍的曹豹越想越不忿,于是便与吕布里应外合直接将徐州城拱手送给了吕布张飞是大家都非常喜爱的一个三国人物,但是最后被手下梦中斩首,其原因说到底尽与其粗暴的劝酒方式脱不了干系,也是让人感慨和遗憾的。

劝法三:曹操携典韦举斧劝酒

九州配图:典韦《三国志.典韦传》记载,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兵攻打荆州之时,宛城的张绣出城迎降,曹操非常高兴于是设宴祝贺,意气风发的孟德公下来向张绣等人敬酒之时,一直站在他身后、手握大斧的典韦便举起大斧并双目圆睁紧盯被劝之人。

好家伙,这等架势,怎能不喝?吓得张绣和他的部将没有敢仰视的,都乖乖的将酒全干了

九州配图:典韦影视剧照曹操是士人出身,也有文才,按说不会行此粗鲁的劝酒方式,但若我们集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便可以理解了面对刚刚投诚的张绣,曹操此举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劝酒,更重要的目的有连个,一是为了防止宴席上出现不测;二是为了震慑张绣一干人等迫其真心臣服。

然而,不管其真实目的为何,典韦举斧劝酒倒是成了劝酒史上一个极为生动、充满画面感的“武劝”案例。劝法四:孙权“水泼醉臣”

九州配图:孙权影视剧照实际上吴主孙权虽是一代明君,但也异常好酒,而且劝酒方式也是与众不同 《三国志.吴书》中记载的关于孙权的一个典故——“钓台罢酒”说的是孙权有一次在武昌率文武百官登临钓台并大摆酒宴,无数回合之后,在座的众臣醉的醉,倒的倒,意犹未尽的孙权便命左右提冷水泼到醉倒地上的群臣身上,生生将他们冲醒,并说到:“今天我们酣饮不归,除非喝得从台上掉下去,否则不能停!”后来张昭实在看不下去了,便愤而离席、准备驱车回府。

这才让半醉半醒的孙权警觉起来,最后被张昭以商纣王为反面例子说服,才惭愧的“罢酒”而归

九州配图:钓台罢酒孙权的这招“水泼醉臣”也算是在劝酒史上独树一帜了。劝法五:刘表“大针”劝酒

九州配图:刘表影视剧照说到喝酒和劝酒,还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荆州牧刘表据《典论.酒诲》记载,刘表平日里非常好酒,还专门创造了三种大小不一的酒杯,最大号的叫“伯雅”,能装七升;中号的叫“中雅”,能装六升;而最小的叫“。

季雅”,能装五升酒东汉时期,一生约为现在的两百毫升,即四两,一杯七升相当于二斤八两,六升相当于二斤四两,五升相当于两斤虽然那时候人们喝的是浊酒,但即便是最小的“季雅”喝上一杯也是有两斤的量,想想都很恐怖,更别说连续喝了。

九州配图:伯雅、中雅、季雅等酒杯样例为了让宴席不散场,于是刘表便发明了一种劝酒器,名曰“大针”,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狼牙棒一样的东西每当酒酣之时,如果宾客中有人喝醉了趴倒,便使左右用“大针”去将他扎醒继续喝,也算得上一个独门劝酒秘籍了。

九州配图:狼牙棒综上所列案例,我们知道了在东汉、魏晋时期,古人的饮酒文化已经相当深远,且“武劝”之法更是独辟蹊径九州君评诚如前文所述,从“曲水流觞”、“击鼓传花”的戏劝,到“以诗词劝酒”的文劝,再到“水泼醉臣

”和“大针”劝酒的“武劝”,的的确确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古人在劝酒方式上的花样百出,或是风雅成颂,或是诗意盎然,抑或是简单直接,无不叹为观止。

九州配图:曲水流觞的风雅九州行此文,目的不在于倡导饮酒和劝酒,即便需要饮酒,也当适量然而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了解古人的饮酒文化,也是我们后世之人在读史之时,应当去兼而视之的参考:《三国志》、《典论.酒诲》、《世说新语》等。

声明: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上一篇: 古人如何御寒?苏东坡用脚婆,李渔自制暖椅
下一篇: 风物志·十二月市(8)|文人骚客竞风流的宋代 蜀锦受诗词影响开发出多种样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