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巾风靡,潮人必备单品!
123 2025-07-02
一、 民族性征的舞剧之道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展演的中国古典题材的舞剧《十面埋伏》、《丝绸之路》、《孔子》等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普遍好评笔者以为他们受捧之因,首先在于对古典传统文化的弘扬,反映楚汉战争场境中色彩绚丽画卷的《十面埋伏》,反映由汉至唐交融沟通东西文化通道上芸芸众生像的《丝绸之路》,反映春秋时期周游列国寻求礼制仁政思想的坎坷悲壮的《孔子》,将观众带入一个个具有浓郁中国古典文化特质的场境之中;其次在于剧中彰显的鲜明民族音乐情怀,将民族性征提到了意境表现的首要层面,《十面埋伏》中对楚汉英雄之气及其相应的色彩性烘托,《丝绸之路》中对古琴及其散性音乐线条的彰显,《孔子》将仁政的布施与人性的宣扬以特有的民族音乐的符号化外显予以展现。
笔者尤其关注舞剧《孔子》,它深厚的文化意味、悲壮的艺术美感、鲜明的民族性征触动了笔者据悉,它的此次展演还受到了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和《纽约时报》等世界顶级剧院的关注,并将受邀于年底登陆上述两所剧院进行驻场演出共七场。
据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著名舞蹈家许宁介绍,老外看上的恰是舞剧中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与品格的艺术特点,古典乐舞中的舞、乐、诗一体化形式,行云流水般的古典水袖舞的舞姿,优雅舒展气韵的琴箫和鸣之乐,孔子言论及《诗经》中名篇的合乐吟唱等,将观众带入如诗如梦的纷乱、颠沛的春秋时光,感受到孔子人生中后期在周游列国、宣扬礼制仁政思想中的坎坷施政之路。
正是剧中鲜明的中国春秋文化属性,才使得舞剧气韵生动,由内而外地打动人心,这在崇尚古文化的西安尤其受到推崇反之,如果剧中没有这些特质文化属性,它们或将根本无法抗衡《天鹅湖》、《春之祭》等西方经典舞剧而占得一席之地,也没有可能取得观众热捧甚至进入世界顶级剧院驻演。
二、 民族性征的观念及表现有人倡导“音乐无国界”、“艺术无国界”的理念,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趋大同”就理解的深浅层次而言,笔者以为,“无国界”的理解只能是较为浅层次的一般性了解,运用西方通行的表达方式展现中国音乐,或可以取悦于一时的外在认同,但要真正由内而外地深入人心,遵循艺术有国界的思路是必需而长远的。
当年,小泽征尔听到弦乐队的《二泉映月》时,他并没有被深深触动,但当他听到二胡拉奏的该曲时却俯首并深重地感慨“此曲应该跪着听”虽然音乐还是一样的,但二胡吟腔气韵的《二泉映月》附载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属性,表达的是源头音韵的本体,而非通识性的、大同认知的音符。
同样,有些二胡版的小提琴名曲,人们只能感受到其中的炫技成分,如《流浪者之歌》,而其中小提琴原有的吉普赛式的不羁气质,甚至音域,都无法原样表现,二胡版的《流浪者之歌》诠释的音乐内容只能是其表舞剧《孔子》首先彰显的是“艺术有国别”的理念,所以,它在表现上一是依托于古典舞特有的水袖、舞美上的竹简、音乐上的古琴等为物化载体,将附丽于物资形态的固有民族性征强置于舞台视听之中。
在深层内涵上,又注意舞者眼神的传神化展现、武舞力度的凸显、队列方整的推进、音乐色彩的变换,这些都是符合于先秦时期《周礼•春官》中关于古代乐舞的文献记载,舞剧的取材指向性明确而剧中对韵味的挖掘可见编创者的精心,如“妃”的独舞段(以舞问孔)、与“公”的双人舞等,群舞中的采薇、玉人舞、熏香等。
三、 中国文化属性的显现途径如何才能彰显艺术作品的中国文化属性,实现其“由心生”的真切感动呢?其一是从外在寻求“感于物而动”,也就是依托物化形态的听觉和视觉本体,让人们视听到这些物象就能直观地为其所动,这种附丽于物质之上的艺术创作,是做到作品文化属性直观明确显现的基础性环节。
《孔子》中的开篇以大量篆书所写的竹简满载于舞台之上,而且将其作为贯穿作品的物化载体,加上羽冠的头饰及其后的“执羽”而舞;又以琴箫和鸣之乐贯穿于全剧之中,加上鼓乐的烘托,从而展现了孔子进出于各个城市之中布施其道的奔波思想历程。
这样的视听直观,它以物象为依托,使观众找到了抓手,可感知,能认知,自然也就能为其所动了其二是从内在挖掘“气韵生动”,也就是凸显中国艺术的内在属性中国艺术作品追求的是灵秀、写意的美感和简约式的想象空间《孔子》中的《采薇》、《玉人舞》以女子群舞的婉转婀娜展现了腰身的线条灵动和眉目的清秀雅致,《棠棣之花》、《幽兰操》男子群舞为主表现了泼墨式的大写意。
这些段落以连绵不断的中国式气息贯穿,从而将动静之美饰演得曼妙而极富情趣,让人感动释然清越的雅致之美;又以东方内敛式韵味隐藏于内,将男女在饱含儒学熏染之后的心灵蜕变微妙地展现出来饱含气韵的艺术作品才能生动地感染观众,触动观众,它有别于西方式的实景和外在,是源于写意和抒情的中国式文化气质显现。
其三是整体构思上的“回到原典”,也就是遵循历史本原的艺术再创造《孔子》的整体结构是有引子与尾声的四章,引子是“问”,尾声是“答”,中间乱世、绝粮、大同、仁觞是孔子思想逐步升华的铺垫,可贵的是,每一处皆有孔子原典为据,或旁白或吟诵,将孔子人生进行了基于历史真实的起承转合地多侧面表现,有别于坊间有些作品为了戏剧之需而肆意无厘头地篡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艺术性的发展创造,从而以点串线,真实而戏剧化地展现出能反映中国文化特有属性的艺术品。
四、 文化国别的表与里文化国别的属性应该有表,有里其表是外在形态的物化,器物、舞姿、音阶与旋律、音色与旋律等,它们能直接勾起视听的联觉,虽是表面的呈现,但却是由表及里的重要环节它们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指向,尤其是那些民间音乐文化。
其里是文化内在属性的幻化,气韵、情境、空间、线条等,它们能间接地引发联想的意象,它们内显、难解,但却是中国文化特质最本原、特质的属性注重文化的国别属性并非是民族虚无主义,它同样可以包容外来方法、观念,并协同构建新的具有时代感的新古典文化情境,《孔子》中运用古今中西的表现手法而作的《儒战群舍》、《叛乱》、《百姓》等段落就具有这样的文化国别基础上的包容度。
经济可以一体化,文化则需个性化,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自主品格的国度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现自身价值“丝绸之路”包容、交融了各方艺术,但更显示出各自艺术的独到之处舞剧《孔子》以世人通识的春秋时期古典题材,运用最具民族性征的艺术形态,进行了特定指向地诠释,再加上它整体控制的全局感、连贯性的大剧构思,将波折变化的孔子施政剧情,以美学逻辑手法,波折悲壮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