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别只穿仙女裙!这两家汉服店才是小众又高级的王炸

小小兔 165 2025-07-01

刷到这条的姐妹先别急着划走——今年夏天你还在穿满大街同款的碎花裙、泡泡袖吗?最近刷遍朋友圈的汉服出街照可太扎眼了:有穿浅蓝色宋制裙在咖啡馆看书的,有套着明制马面裙逛市集的,连公司楼下卖奶茶的小姐姐都换了套唐制齐胸襦裙。

原来现在的汉服早就不是「只能拍写真」的存在,像我最近挖到的两家宝藏店,把「日常穿汉服」这件事玩出了新高度!当汉服从「圈地自萌」到「街头爆款」,这两家店凭什么火?说起来,我第一次被汉服打动是去年在西湖边

一个穿月白色宋制衫裙的姑娘蹲在湖边喂猫,风掀起她的裙角,露出里面淡青的中衣,那画面比任何网红打卡照都动人。后来才知道,这种「把汉服穿成日常装」的趋势,早就从2023年开始悄悄火了。

据2025年汉服网店推荐榜数据,池夏、重回汉唐这些老牌店依然稳居前列,但像倾杯序这样的新势力也在快速崛起,靠的就是「好看不贵+日常能穿」的精准定位。先来说说让我一眼种草的「倾杯序」。

这家店的风格和名字一样,带着股江南水墨画的淡远我刷到过一个通勤博主的分享:她早上套着倾杯序的浅蓝色竖领衫+淡紫马面裙挤地铁,中午去见客户时把外搭换成同色系对襟短衫,晚上和朋友聚餐再换条白色褶裙——一套基础款能搭出三种风格,关键全套才180块!。

客服小姐姐说,他们家专门选了冰丝混纺的面料,夏天穿不闷汗,洗了十几次都没起球。这种「像选T恤一样选汉服」的体验,彻底打破了我对汉服「贵、难搭、只能拍照」的刻板印象。

另一家「池夏」更绝。我之前以为它只是靠「玉海棠」「清竹」这些神仙名字出圈,结果深挖才发现,人家把「主题设计」玩成了文化IP。

比如二十四节气系列的「芒种」,裙身印着刚抽穗的稻子,刺绣的蜻蜓翅膀薄得能透光;还有根据《红楼梦》角色设计的「金陵往事」,黛玉款用了淡粉渐变纱,宝钗款是月白提花缎,连我妈这种不穿汉服的都凑过来看:「这料子摸起来真软和,比我那件真丝衬衫还舒服!」更贴心的是,池夏专门出了「小个子友好」系列,短上衣+高腰裙的比例,155cm的姐妹穿上也能有165cm的腿长。

从「买汉服像拆盲盒」到「闭眼入不踩雷」,背后藏着哪些门道?以前逛汉服店,最头疼的就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翻车。

我闺蜜去年花300块买了件宣传图超仙的齐胸襦裙,结果收到货发现面料硬得像塑料,绣花线头能绕成毛线团。但现在再看倾杯序和池夏的买家评论,「实物比图片还美」「洗了三次没变形」的好评占了90%以上。

这背后可不止是运气——倾杯序的设计师在采访里说过,他们家所有样衣都要找10个不同体型的模特试穿,连「抬手会不会卡脖子」「蹲下会不会露腰」这些细节都要调整;池夏更狠,直接和苏州的老绣坊合作,每件刺绣都要经过3道质检,针脚密度不够的直接返工。

价格也是关键。

我算了笔账:商场里一条普通连衣裙要300+,而这两家店的基础款汉服大多在150-200之间,稍复杂的刺绣款也就300出头池夏客服说,他们通过批量定制面料、优化供应链,把成本压缩了30%,但质量一点没降

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定价策略,正好戳中了年轻人「想要美但不想吃土」的痛点当汉服成为「第二件日常衣」,我们到底在穿什么?上周和穿汉服上班的同事聊天,她的话让我挺触动:「以前穿裙子总怕被说‘装嫩’,现在穿汉服反而被夸‘有气质’。

」确实,现在的汉服早就不是「奇装异服」

我在地铁上见过穿明制马面裙的程序员,在菜市场见过套着宋制衫裙的阿姨,甚至楼下早餐店的老板都换了件交领短打——汉服正在变成一种「文化符号的日常表达」。但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店铺正在用设计传递文化。

比如池夏的「山海·归墟」系列,把《山海经》里的神兽纹在裙上,买的姑娘说:「以前只知道‘青龙白虎’,现在穿在身上,反而想查查这些神兽的故事了」倾杯序的设计师也提到,他们选浅蓝色是因为宋代文人爱穿「天水碧」,淡紫则取自敦煌壁画里的配色——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文化梗,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感染力。

说到底,我们穿的从来不是一件衣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我可以不惊艳,但一定要独特」的底气。

就像那个在西湖边喂猫的姑娘说的:「以前总跟着潮流买衣服,现在穿汉服,反而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这个夏天,不妨试试把衣柜里的「仙女裙」换成汉服。

不为跟风,只为在穿针走线间,摸到一点老祖宗留下的温度;在裙裾翻飞时,活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从容。毕竟,最美的时尚,从来都不是复制别人,而是穿成自己。

上一篇: 冬季“大女人”风该怎么穿?看她的搭配就知道了,简约超帅气
下一篇: 秋天过了一半才发现,穿长风衣时,还是配“阔腿裤”最洋气好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