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就应该这样,头年花力气种上小麦,到时秸秆留下挡风固沙

网络来源 31 2025-06-28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发优质内容享分成#从毛乌素沙地到科尔沁沙地,从腾格里到塔克拉玛干,中国的沙漠化问题长期困扰着生态治理然而,在新疆墨玉县,一家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赵明用四年的探索证明了一件事:在沙漠边种小麦,不仅能收粮食,还能固沙改土,为荒漠化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长久以来困扰农民的秸秆处理,如今也找到了新出路?

小麦,不只是粮食,更是治沙先锋长期以来,治沙的主要方式以植树造林和草方格固沙为主,但这些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见效时间,并且无法提供直接的经济回报而“种小麦-留秸秆”的方式,则是一种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修复结合的新思路。

赵明的方法并不是简单地把小麦种到沙漠里,而是通过粪肥发酵液改良土壤,利用高效节水技术精确灌溉,使得沙地逐渐具备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这种方式相比传统的防风林和草方格,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植被覆盖,还能带来粮食收益。

小麦的生长期一般为六到八个月,相较于树木动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成长时间,小麦种植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植被覆盖,减少风沙对地表的侵蚀即使第一年种植失败,也可以在下一个季节迅速调整策略,提高治理效率此外,小麦的根系虽不如大树深厚,但其密集的纤细根须能够帮助固定沙土,减少风蚀和水土流失。

据《土壤学报》的一项研究,在风速12m/s的条件下,小麦种植地的土壤流失率比裸地降低了60%以上,这意味着,即便是普通的麦田,也能在短时间内对抗风沙

更重要的是,收割后的小麦秸秆并不是废物,而是天然的生态保护层传统的麦收后处理方式,往往是焚烧秸秆或将其直接清理,但在沙漠边缘,秸秆覆盖地表后可以减少风沙对土壤的侵蚀,同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地逐渐恢复生机。

赵明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四年的种植过程中,墨玉县沙漠地表的耕作层逐渐增厚,从最初的全是沙子,到如今形成了30厘米的土壤层农业不仅能丰收粮食,也能阻挡黄沙赵明的成功并非偶然,在国内外,都有类似的农业治沙探索,证明了小麦等农作物在沙漠生态治理中的巨大潜力。

在中国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原本是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但近年来,当地通过农业种植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红寺堡区采用“粮草轮作”模式,在沙漠边缘种植小麦、苜蓿等作物,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改善了土壤质量2018年,《人民日报》曾报道,红寺堡区的耕地面积已超过50万亩,而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当地政府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滴灌节水等技术,使农业在防沙治沙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不仅是中国,以色列也探索出了一条类似的路径以色列地处中东,国土面积60%以上是沙漠,却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在沙漠中成功种植了小麦、玉米、番茄等作物他们采用“滴灌+秸秆覆盖”模式,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还减少了水分蒸发,改善了土壤环境。

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如今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农业示范区,其成功经验表明,农业与治沙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相促进这些案例证明,在适宜的条件下,农业种植完全可以成为防沙治沙的重要手段“种小麦-留秸秆”的模式,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沙漠小麦为何独特?与普通农田里生长的小麦不同,沙地小麦必须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昼夜温差大,土壤贫瘠,水分蒸发快,这些因素使得沙地小麦的生长周期比普通小麦更具挑战性然而,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品质由于昆仑山的冰川融水富含矿物质,加之沙地的透气性较强,沙地小麦往往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也较高,因此更适合用于制作高筋面粉类食品,比如新疆特色的烤馕、拉条子等。

类似的研究在宁夏、甘肃的部分沙漠边缘地区也得到了证实,沙漠边缘种植的小麦,尽管产量可能不及传统农田,但其品质往往更胜一筹然而,沙地小麦的种植难度也比普通小麦更高刚开始,赵明种下的第一批小麦,亩产只有180斤,远低于传统农田。

但经过四年的改良,亩产逐步提升到1200斤,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土壤的改造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秸秆还田,低成本却高效的固沙策略在传统观念中,秸秆往往被视为农业废弃物,甚至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露天焚烧的问题然而,在沙漠治理中,秸秆实际上是一种宝贵的生态资源首先,秸秆可以直接在地表覆盖,减少风蚀根据《中国农业科学》的一项研究,在风速为10米/秒的情况下,裸露沙地的土壤流失量是秸秆覆盖地的3倍以上。

这意味着,在沙漠边种植小麦,并将秸秆保留下来,相当于在田间修建了一道“防风墙”,既能防止流沙侵蚀绿洲,也能为后续的土壤改良提供有机质

其次,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沙漠土壤普遍有机质含量低,而小麦的根系和秸秆腐解后,可以逐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保水性赵明在新疆的实验结果也表明,经过四年的种植,土地表层已经由原来的流沙变成了30厘米厚的耕作层,这就是秸秆覆盖和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效果。

并非所有沙漠都适用尽管赵明的尝试获得了成功,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沙漠化地区。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稳定的水资源供应。

新疆墨玉县之所以能种小麦,主要得益于昆仑山的冰川融水而在一些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极端干旱地区,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或内蒙古部分流动沙地,没有可靠的水源,农业治沙的可行性就会大大降低此外,沙地的土壤改良能力也决定了这种模式的可推广性。

在赵明的案例中,他使用了粪肥发酵液来增加有机质,并通过秸秆还田逐步改善土壤条件但如果是在完全贫瘠、毫无有机质的流动沙丘上,这种方法的见效速度可能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法取得有效的成果

因此,在推广这一模式时,必须考虑到沙地的基础条件,并配合相应的土壤改良技术政策支持也是农业治沙能否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宁夏、内蒙古等地,政府已经在探索类似的“农牧结合”生态治理模式,如宁夏红寺堡的节水农业项目,成功将部分荒漠变成了可耕地。

如果未来各地能够出台类似的支持政策,比如提供节水灌溉设备、补贴土壤改良项目等,那么“种小麦-留秸秆”的模式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模式或许能够在更多干旱地区推广,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样本。参考资料:中国日报 2024-06-23 19:45《黄沙→绿洲 沙漠种麦人教你如何种麦治沙》

上一篇: 泸定藏族村民组团刺绣开网店 商品上线1小时被抢光
下一篇: 【小陇画报·366期】临泽:金沙湾沙漠的别样风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