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七十年代农村孵小鸡时,为什么鸡窝旁要放一块破犁铧?
昨天到金寨山里的一位农村朋友家去玩,这个小村庄在金寨南溪的一个群山环抱之中,村口一股清澈的溪流在铺满鹅卵石的小河中婉蜒流淌着,小村三面群山环抱,整个村庄掩映在绿色的怀抱里正值阳春三月,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朋友家在村庄的东头,一脚踏进朋友的家门,就看到朋友家的客厅的供桌下面,有一只老母鸡蹲在用稻草圈成的鸡窝上。
这只鸡看上去瘦骨嶙峋,鸡冠泛着煞白,见到我这个生人,老母鸡蹬着一双圆圆的警惕眼睛,并在口中发出“咕咕咕”的声音我朋友老婆扯了我一把,意思是让我离鸡窝远一点,并讲“现在老母鸡正在孵小鸡,它很护窝,人靠鸡窝太近了,它会跳出来啄人”。
我笑着说:“这个我知道”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在春天的时候,家里经常抱小鸡,当时就喜欢用火烧旺蛋吃,那真是好吃极了”记得那是七十年代的时候,每年一开春,家里的老母鸡就要抱窝,母亲说早春天还太冷,孵出来的小鸡很难养活,迟一些时间等天气暖和孵小鸡才好。
老母鸡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就好像公牛发情一样,到处乱窜的找鸡窝抱窝,母亲就把母鸡吊起来,不让它趴在窝里,但是一把它放下来,它依然还要去趴窝母亲没办法,就让我把老母鸡抓住,拎到大塘边甩进冰冷的水里淹,我照着母亲的吩咐一次又一次的把母鸡扔到塘中央,纵然你把它淹的半死,可是老母鸡只要回到家里见到堂屋供桌下的鸡窝,它就固执地还要爬上鸡窝去抱窝,想做母亲的老母鸡,浑身都像着了火,不抱窝已经不行了。
眼看阻止不了这只倔强的老母鸡要孵小鸡、母亲也生怕这样残忍的折磨老母鸡,这样子会要了这只老母鸡的鸡命这时候,母亲只好把家里的鸡蛋都拿了出来,放在竹篮里,一家一户去换鸡蛋因为我家没有公鸡,母鸡下的鸡蛋不管用。
妈妈每到一家就会问他们家有没有公鸡,有公鸡的话就换几个授过精的鸡蛋?有的家有,有的家没有,但一个村庄转下来,还是能全部换完的鸡蛋换好了,用稻草重新做了一个讲究的鸡窝,并在鸡窝的稻草下面放一块犁铧(据讲能防止春天打炸雷时雷声震烂鸡蛋)然后把鸡蛋放进去,这时老母鸡就很兴奋,迫不及待地去装满鸡蛋的鸡窝抱窝了。
孵出小鸡需要二十一天时间,老母鸡废寝忘食、尽心尽力的孵蛋除了被母亲过几天要赶一次下窝到外面拉屎外,其吃的喝的须端到它面前十几天以后,母亲开始检查孵蛋成果,俗称“照蛋”吃过晚饭,等天黑后就会端一盏煤油灯放在鸡窝旁,又端来半盆水,然后整个人蹲下来,拿出鸡蛋放在油灯前照,鸡蛋里会隐隐现出泛着血丝小鸡的雏形,没有现血丝可能就是没有授精成功的鸡蛋,但也不称为能十分肯定。
这时,母亲把那样模棱两可的蛋放在水盆里漂浮,静静观察,有的蛋会动,就像“踩水”一样,有的蛋不会动会动的就是有鸡,不会动的就是“旺蛋”无疑了第二天早上,母亲就会把每一只“旺蛋”拦腰拴一根稻草,埋入灶膛的没有燃尽的稻草灰里,等吃过稀饭后草木灰里的“旺蛋”也熟了。
被筛选检查过的授精蛋又回到母鸡身下,母鸡更加尽心尽力,时不时的看到母鸡用双爪给身下的鸡蛋翻着身,让每一只鸡蛋都能受温均匀母亲也天天去查到最后一两天,鸡蛋里传出小鸡啄壳的声音,小鸡们用它们的小尖嘴一下一下给自己啄一个出生通道。
一开始是一个小洞,只露出一个小小嘴,接着洞越来越大,脑袋钻出来,继续努力,它们的小嫩翅膀也挤出来了,最后使一股力,它们的小爪子一蹬,把蛋壳踩碎了,小圆屁股全部出来了最先出来的小鸡是最强壮的,大多数的小鸡都能顺利出来。
只有一两个小鸡困在蛋里,无力挣脱,只露出它们的小尖嘴微弱地“唧唧”我想去剥开它们,母亲不让,说剥开的小鸡以后身体弱,必须得让它们自己爬出来,就好像现在老辈人的观念一样,女人生孩子从产道里生出来的孩子才是最健康强壮的。
过了一天,一只小鸡终于出来了,但另外一只还是出不来,最后在母亲的帮助下出来的,这是一只顶弱的小鸡天气晴暖的日子,老母鸡昂着头,“咯咯咯”的唱着小曲,骄傲地把它的孩子带出来散步了在院子里晒太阳,在草地上磨它们的小尖嘴,老母鸡真是一个称职的鸡妈妈,一刻不停地守护着孩子,遇到危险会支棱起翅膀保护孩子。
那只最弱的小鸡也渐渐强壮起来,我们每天都会在草地上抓蚂蚱和蚯蚓喂它们小鸡越来越大,溜达圈子也越来越大,各家的在一起容易混淆,每家都要做记号,有的染了洋红,有的染了洋绿,有的染了洋黄,我的母亲喜欢给每一只小鸡的右后脚趾剪了,鸡就有了一生永远不变的记号。
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今天在朋友家里看到的这一幕,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想起了那时候还很年轻的父母亲,借用马健涛老师的“童年老家”一句歌词,“那时候天还蓝,母亲的腰还没弯,爸爸的白发还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