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穿搭进化史,“方脸古典型”美女看过来,这样打扮超显气质
23 2025-05-20
一、主要服饰襕衫(蓝衫)形制:圆领或交领右衽,长至脚踝,两侧开衩,衣身与下裳相连(通裁制),袖宽适中生员(秀才):穿玉色(淡青)或青色襕衫,边缘镶黑边(皂缘) 襕衫是明代生员的标志性服饰,象征读书人的身份,常见于学校(儒学)、科举考场及正式场合。
2.道袍日常穿着:交领右衽,大袖收口,两侧开衩,衣长过膝,多为素色(如白色、浅蓝、灰色)。 简洁儒雅,明代文人日常读书、会友时普遍穿着,可搭配大带或丝绦。
3.直裰(直身)形制:交领右衽,两侧开衩,衣身无襕(区别于襕衫),腰间可系带。使用场景:较正式的场合,如讲学、祭祀等,颜色多为深色(如深蓝、褐色)。
二、首服(头饰)儒巾样式:黑色软巾,后垂两条长带,顶部前低后高,象征文人风骨。
四方平定巾样式:方形黑色软帽,四角平整,流行于明中后期,多为士人日常佩戴。
三、其他配饰:折扇:文人随身之物,竹骨纸面,题字作画玉佩:经济条件较好的秀才可佩戴,象征品德高洁四、明初与明中后期的服饰差异:1. 明初(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5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恢复汉制,废除元代服饰,制定严格的等级制度,强调“复汉官之威仪”。
受元末战乱影响,民间服饰以素色棉麻为主,颜色偏深(青、褐、黑),装饰简单遵循《大明集礼》规定,士人常穿交领襕衫、直裰,女子服饰宽大,遮蔽身形 儒巾、四方平定巾为主,形制方正,象征“天下初定”的秩序感洪武年间严禁平民穿绸缎、金绣,士人服饰需“布衣素服”,违者重罚。
2. 明中后期(正统至崇祯年间,1436–1644年)商品经济繁荣(如江南市镇兴起),市民文化活跃,服饰审美趋向多样化富商、士绅突破禁令,穿绸缎、织金面料,甚至使用暗纹刺绣(如“遍地金”)玉色、浅红、宝蓝等明快色调流行,民间出现“服妖”现象(奇装异服)道袍袖口变宽,衣长缩短,更显飘逸。
女子服饰由宽大转为修身,出现竖领、马面裙搭配比甲等时尚组合网巾、六合一统帽(瓜皮帽)逐渐普及,四方平定巾演变为软质,更贴合头部官府对服饰逾制的管控减弱,民间“僭越”成风,如商人仿效士人穿襕衫3. 江南与中原对比。
对比项江南地区中原地区士人服饰道袍宽袖、浅色面料,佩戴折扇、荷包直裰深色为主,首服更保守女子服饰马面裙搭配竖领袄,刺绣精致交领短袄配素色褶裙,装饰较少平民劳作服短褐轻薄,多用苎麻裋褐厚实,以棉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