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2025秋冬系列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以“东方绅士”续写男装新篇章
168 2025-05-18
如果你要创作自媒体内容,自然要先想清楚写给谁看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里说,随着消费社会的迭代,那种千篇一律、众口一词、审美趋同、观念相近、生活方式标准化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多元化、个性化、私人订制化、与众不同化、分众化、小众化成为一种现实和趋势。
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曾阐释一个概念:圈层消费。
当今中国,不是一个大众消费时代,而是一个圈层社会,不同圈层有不同的观念,包括在消费和生活方式上都会有极大的不同内容创作也是这样内容是吸引人的,但它不是万能的海绵,而是有所选择的过滤器你需要精准地识别一部分人,做好受众画像。
在《创作者》这本书里,作者张宁说,在你的创作旅途上,最初伴你同行的那些粉丝往往具有惊人相似的特点,而当你逐渐越走越宽,吸引了更多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共性仍然存在你的创作好像会过滤特定类型的人,让越来越多具有相同爱好的人成为你的粉丝。
自然,内容品牌也将刻上这种独特的气质,变成这群人的共同文化——人们因为你的创作聚在一起,一种共同的热爱成为彼此认识、社交和信任的基础就像迪士尼,利用品牌矩阵的策略,有效地设置了“过滤器”,每个独立品牌吸引特定的人群,并且做到这个人群最热爱的极致。
比如《冰雪奇缘》《狮子王》就是给儿童看的,故事和人物都比较简单而《星球大战》,总是讲述使命召唤、内心冲突和人格转变的过程,就是给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看的迪士尼的每一个子内容品牌,都牢牢占据了一个目标人群内容和用户群分类的方式,变成了价值观和兴趣圈层标签化分类。
去年读过一本书,叫《文案觉醒》,作者朱家安他在这本书里说,新媒体就是一个精神群居的平台。
移动信息革命浪潮下,一种更高层次的重新部落化进程开始形成——精神部落再聚合当人们身体独处时,精神世界却开始向往找到一个可以群居的地方当下新媒体用户群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层面基于相同兴趣的部落化再聚合比如爱美文、爱读书的人可以关注“十点读书”并加入他们的读书会;看武侠的人会找到“六神磊磊读金庸”;写文案的人可以加人“文案圈”……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看到的有相同兴趣的人聚拢成为一个交流圈,一个精神部落,一个同趣联盟。
所以他说,创造精神层面的认同感,是新媒体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新媒体人的天职和成就感不在于写文章、做内容、做推广,而在于持续地为用户创造价值,让他们在你的精神部落中产生归属感一语说透了新媒体的本质,指明了内容创作的方向。
在今天的内容生态下,创作者需要为内容贴上所属价值观和兴趣圈层的鲜明标签它让独具特色的内容获得最佳站位,也帮助口味挑剔的消费者遇上一见钟情的内容所以,越是成功的内容品牌,它的受众画像就越清晰,甚至可以用这个品牌来代言这个人群。
你是“艾泽拉斯大陆原住民”还是“霍格沃茨荣誉学员”,是“德云女孩”还是“《甄嬛传》十级学者”……这些既是戏谑的表达,也是特定人群的专属标签
在《创作者》这本书中,张宁把这种现象称为内容品牌的“过滤器效应”所谓过滤器效应,就是通过内容品牌所传递的审美风格、价值取向等对受众进行过滤和筛选;在此过程中,少部分人也会通过过滤器沉淀下来,变成品牌最忠诚的追随者。
具有强大品牌的内容很可能对受众是有挑选的,反过来看,就是内容需要放弃一部分受众作者在书中坦言,根本没有哪种内容可以吸引和覆盖所有人可怕的是,并不是放弃了一部分潜在受众,而是无法获得任何人真正的喜爱在今天,消费者对创作者的信任关系在发生迁移:从中心化的、仰视视角的明星崇拜,逐渐变成去中心化的、平等交流式的关注和订阅。
人们超越了熟人社交的小圈子,而依循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喜爱的内容,认识背后的创作者,建立起更广阔的连接
而创作者,就这样成为信任网络中的超级节点所以,如果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回答——你是想做做少数人热爱的英雄,还是做多数人不讨厌的偶像?张宁在《创作者》中说,从内容品牌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回答非常坚定:做少数人热爱的英雄。
在《文案觉醒》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构建一个人格化兴趣部落,实现精神群居的三个步骤:1、忠于你的喜好,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坚持个性化思考2、树立一个明确的沟通主体你需要在读者心中树立一个明确的沟通主体形象,要让用户明确地知道他在跟什么样的人互动。
一个明确的沟通主体,更容易被记住比如“罗辑思维”就是一位勤劳的伴读书童,知识大管家;“papi酱”是一位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毒舌电影”是一位眼光挑剔的电影爱好者,等等3、让用户拥有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