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对德宣战,为何西线战场却“无战事”?

网络小编 74 2025-05-14

1939年德军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法国对德宣战后,却没有立即发动军事进攻,双方在法德边境上保持了8个月的“静坐战”,成了“西线无战事”的奇怪现象,但是仔细分析各种缘由,又会发现“西线无战事”并不奇怪。

一、二战爆发初期“西线无战事”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发动对波兰的闪电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出动了54个师的兵力,以极快的速度入侵波兰,不到一个月波兰沦亡在德国重兵闪击下,波兰500多架飞机还未起飞就被炸毁,指挥系统和交通通讯迅速瘫痪,陆军被分割包围。

波兰政府9月6日从华沙逃到卢布林,17日又仓皇逃往罗马尼亚此时,波兰军队主力已被击溃,华沙军民顽强搏斗到9月28日才停下来,可谓壮烈无比收到德军入侵波兰的消息后,英国和法国要求德军48小时内撤出波兰英法长期的绥靖政策早已养壮了希特勒的胆子,他当然不会把这样的警告放在心上。

英国和法国迫于无奈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但始终处于宣而不战的状态,这次不是电影、小说的故事情节,而是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西线无战事”。在法德边境上,双方各自安守阵地长达8个月之久。

英法对德宣战,但宣而不战,见死不救,成为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德国战犯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供认,“如果说我们没有在1939年崩溃,那仅仅是由于在波兰战役期间,英法两国将近110个师在西方对德国的23个师完全按兵不动的缘故。

”那么,英法为何宣而不战?二、德国麻痹英法,欺骗世舆论在德国方面,希特勒在入侵波兰时就明确提出命令,“在西线,重要的是设法把开战的责任完全推给英国和法国目前对于无足轻重的侵犯边界活动,应当只用局部行动加以对付”。

其目的是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失利的教训,避免两线作战当闪击波兰得逞后,希特勒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和平”攻势他再三表示要永远消除德法之间的宿怨,努力争取德英之间的谅解他宣称除了承认德国在中欧的既成事实和归还德国的前殖民地外,对英法别无他求。

这种和平烟幕一直施放到10月10日和12日法英先后拒和,其目的是麻痹英法,欺骗世界舆论其实,早在9月27日,希特勒就决定尽快在西线发动进攻,日期最初定在11月12日10月9日,他正式下达了《西线作战的备忘录和方针性指示》,指出。

“时间是西方列强的盟国,而不是我们的友邦”。

之后由于德国将领提出军事方面的困难、季节气候不利、西线作战计划因飞机迫降比利时而泄露、考虑到在北欧首先动手等因素,西线开战时间经过29次推迟后,才最终定为1940年5月10日拖这么久才对英法动真格其实是与希特勒的初衷相违背的,但这似乎给英国留下不少求和平的幻想。

三、英法绥靖,内部矛盾,同床异梦英法方面,早在1939年4-5月间,两国总参谋部就战略方针已达成共识:鉴于德国在陆空军方面拥有优势,首先应采取守势,待军事力量充分增长后,再发动反攻德波战争爆发后的第12天,盟国最高军事会议举行首次会议,仍决定不在西线采取攻势,待法国动员完毕,象征性地向前推进一下,目的是抚慰波兰。

但直到波兰灭亡,法国也未动员完毕实际上,除去萨尔和洛林边境上巡逻队发生的几次冲突外,整个西线几乎听不到枪声法英坐失同波兰夹击德国的良机波兰灭亡后,德国大军西调,法英处境更加被动1939年10月28日,英国战时内阁批准的战略方针规定:首要的是保卫英国的海上交通线,空军基本力量应用于保卫英国本土。

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也认为,进攻必须等到1941年或1942年才能采取为了确保防御战略成功,英法都主张对德进行经济封锁,进行静坐战。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英法战前推行绥靖主义,备战不力本来,英法连同其海外殖民地的人力物力资源,远胜于德国,英法的大型军舰是德国的10倍但是,英法长期沉浸于和平幻想,对德国大力发展潜艇视而不见,英法可动用的飞机仅及德国的一半,法国的装甲师仅为德国的1/6。

英国于1939年4月成立军需部,直到8月才发挥作用;4月26日通过征兵法,直到欧战爆发,欧洲大陆还看不到英国部队的踪影丘吉尔认为,1939年9月英国军队的战备程度远不如25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水准。

法国在宣战10天后才成立军备部,经济改组十分迟缓连戴高乐也认为:“当时不能很响亮地提出另一种战争政策,因为根本没有条件”2. 战争爆发后,绥靖主义阴魂未散,英法对德政策充满矛盾一方面,针对希特勒摧毁波兰之后的和平攻势,英法都有决心用武力捍卫和平。

法国总理达拉第于10月10日表示:“法国已经拿起武器来抵御侵略,在它获得绝对的安全保证(不是六个月就发生一次的那种安全)以前,是不会放下武器的”张伯伦也于10月12日答复说:“我们决心要获得的和平,必须是真正的稳定的和平,而不是一夕数惊、危机四伏的休战。

”另一方面,英法又对希特勒抱有幻想正如艾登所说:“到了10月,政府里一些高级官员由于相信希特勒似乎还有谈判余地,便认为如果条件抠得不太死,同德国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大些这分明是过去姑息政策的阴魂不散”

张伯伦12月16日对贝纳德·蒙哥马利说了心里话:“我不相信德国人会真有攻击我们的任何意图”英法特别是法国,趁苏芬战争爆发和初期苏军失利之机,掀起了激烈的反苏运动,妄图造成一个大规模的“反苏十字军”战争以扭转德国进攻方向。

法军总司令莫里斯·甘末林在回忆录中写道:“从南北两面同时夹击苏联的计划,已经准备就绪,这次进攻一定会扭转德国的方向”1940年3月12日,芬兰不顾英法阻挠与苏联签订和约,使英法绥靖势力受到打击达拉第政府因此倒台,张伯伦的日子也不好过。

英法面对德国即将发动的进攻,不得不决心应战,然而为时已晚3. 英法同床异梦,对德战略中矛盾不少英法都力图掌握同盟中的主导权英法对德宣战后,仍然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由两国各军种司令组成的盟国军事委员会,仅仅是一个研究有关战役战略问题的咨询性机构,无权发布命令。

各战区总司令实际只能指挥本国部队在制定局部进攻方案时,英法长期互相掣肘法国热衷于从侧翼袭击,把战火从本国引开,英国用不能得罪中立国等理由加以拒绝宣战后英法达成的唯一有实质内容是,法国新任总理保罗·雷诺参加了1939年3月28日盟国最高军事会议第六次会议,与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一起策划在挪威海域布雷,并取得了张伯伦的同意。

雷诺还与张伯伦签署了具有军事同盟特质的共同宣言,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宣言未强调当时迫切需要的军事合作问题,而只强调不得单独同德国谈判、停战或媾和这仍然反映了英法对待同盟的不同心态雷诺不放心在绥端道路上走得更远的张伯伦政府,力图使英国在对德战争中承担更明确的责任: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也需要捆着法国坚持战斗,但派出的支援部队以不影响英国本土防务为原则。

四、结语从德国-英法两大交战阵营、三大国的战略政策中分析,二战初期“西线无战事”,就很容易理解了二战爆发初期的“西线无战事”现象,加速了波兰的沦亡波兰把本国生死存亡的关键希望寄托于自私怯懦的英法身上,完全抛弃了可能的联盟,实在谈不上无辜。

二战爆发前苏联请求波兰,在德国发起军事攻击时,允许苏军过境波兰抗击德军但波军总司令雷兹·斯米格威元帅说:“德国人来了,我们有丧失自由的危险,而俄国人来了,我们有丧失灵魂的危险”偏偏他没有意识到,德国人来了,不仅会让波兰人丧失自由,还会让他们丧失生命。

参考文献:《精读名著》编委会编:《精读名著 德国文学》,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7年版刘峰、李振宇、赵博著:《中外经典电影解析》,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美]海斯、[美]穆恩、[美]韦兰著:《全球通史(下)》,吴文藻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上一篇: 欧冠惊天夜:皇马逆转马竞,阿森纳狂轰7球!
下一篇: 西班牙人新赛季锋线乏力,巴列卡诺客场表现稳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