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手伸进欧阳娜娜的毛绒包里
185 2025-05-13
山西名人1.尧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2.关公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
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3.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前671年[1] 或前697年[2]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1]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4.武则天女皇帝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5.卫青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6.薛仁贵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7.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8.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9.于成龙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10.陈廷敬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活在康乾时期,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
山西古迹1.平遥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四周与介休、祁县、文水、汾阳、沁源等县市接壤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平遥古城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是山西省的文物大县,有300多处古迹。
“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双林寺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镇国寺万佛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木构建筑之一平遥县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2.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3.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
4.五台山五台山(Mount Wutai)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5.盂山相传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朔被晋国公杀害,赵朔死前将遗腹孤儿托付给门客程婴,程婴舍去己子,携赵朔的孤儿赵武潜入盂山藏匿15年之久,后人就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并立祠祭祀,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为山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6.晋祠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7.应县木塔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国家AAAA级景点。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8.乔家大院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囍”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9.回銮寺回銮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20公里的绵山脚下,兴地村西北隅,因唐太宗登绵山礼佛未成在此处回銮得名,寺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五代毁于兵火北宋建隆三年(962)重建,后又毁金天会、大定年间又重建现存寺院保存完整,为元代建制,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垛殿等50间。
10.关羽庙关羽庙也称关帝庙,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汉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
山西关隘1.娘子关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在今太行山西侧的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与山西固关、河北井陉关相邻,为万里长城著名关隘,有“天下第九关”之称因唐代平阳公主率领的“娘子军”曾在此驻扎,故得今名
2.雁门关雁门关,又名西陉关,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古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又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国务院公布雁门关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宁武关宁武关,在今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历史上著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据史料记载,宁武关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
4.孟门关孟门关又名定胡关。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西北23公里处著名的黄河古镇——孟门。孟门关楼已毁,关南现存大唐名将尉迟恭奉唐太宗御旨而建的“黄河第一刹”——南山寺。
5.偏头关偏头关,又名偏关,在今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
偏头关附近的黄河老牛湾为中华民族两大象征长城与黄河的握手处
6.杀虎关杀虎关,又名杀虎口,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内蒙、外蒙的主要关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和著名的税卡,更以“走西口”中“西口”的身份而闻名天下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
7.风陵渡风陵渡,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30公里处,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晋陕豫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唐代圣历元年(689年)在此置关,因其附近有女娲墓(女娲为风姓)——风后陵,故称风陵津,津即渡口,故又名风陵渡。
8.平型关平型关,在今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东北与大同市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代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平型关明代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即后来的关城。
9.金锁关金锁关,又名向阳关,在今山西省汾阳市西15公里处。这里曾为军事要塞,是古代抵御北方匈奴东进的门户。1997年,金锁关被中国长城协会列为“中国长城百关”之一。
10.黄泽关黄泽关,在今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东南60公里的黄泽岭,山势险峻,路径曲折,又称十八盘,为通往河北之要隘,有“山西东大门”之称。唐置关,元、明、清俱设巡检司。
山西民俗风情1.民间剪纸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
5.戏曲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子等等。
还要唱“还愿”戏
6.炕画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7.刺绣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8.平阳木板年画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
9.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10.祁太秧歌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其产生于祁县 、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 、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
山西美食
山西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
拨烂子,流行于晋中地区,是一种粗粮食品。种类较多,有土豆、豆角、圆白菜、槐花等。大都是用馒头或者面食经过搅拌,放入锅中蒸,或油炒后食用,也可以加西红柿辣酱搅拌后食用。
饸饹传统的做法是用一种木头做的“床子”,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经常饸饹用的是荞面)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劲压,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捞出来,浇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红白萝卜等做好的“臊子”。
揪片又称掐疙瘩,也是晋中民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
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
莜面栲栳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
剔尖又叫拨鱼,下锅时一手将盛面的铁板向锅边倾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专用的铁筷将碗沿的面往锅里拨,拨成两头尖,中间粗的小鱼形。
油泼面是一种很普通的面食制作方法,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将葱花碎、花椒粉、盐等配料和厚厚一层的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用烧的滚烫的菜油浇在调料上,顿时热油沸腾,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随后调入适量酱油、香醋即可。
据说,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到民间是两股面条粘在一起的清朝乾隆年间,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并制作销售,并不断改进技术,把原来的两股变成三股,拧在一起,炸成金黄色,细丝花纹很是喜人
蘸片子也叫蘸尖尖、拖叶子,蘸片子,是一种以各种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是山西省清徐县一种特色面食。
太原小吃“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药膳食品,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太原小吃“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
碗脱,用荞麦面同猪血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将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块,在油锅中煎透,盛入碗内,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用竹签扎着吃。
清徐灌肠是山西著名的汉族小吃。主要经粗粮精做而成,本身含有大量粗植物纤维和对人体有益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
孝义火烧有糖火烧、菜火烧、咸火烧之分。咸火烧是内包咸盐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时,若佐以葱花、大蒜、醋、酱油、盐、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油糕是使用油炸的一种糕点,呈椭圆形状,馅一般是红糖或者白糖,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闻喜煮饼有着山西“饼点之王”的美誉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
来源: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