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云阳镇概览

网络来源 21 2025-05-04

老城云阳一半在江里、一半在梦中

云阳老县城【地理位置】云阳镇原为云阳县治所在地,千年古镇,古名汤口(汤溪河与长江汇合处),位于长江北岸,东与红狮镇接壤,南与宝坪镇隔江相望,北和洞鹿乡、南溪镇、云安镇相连,西接栖霞镇辖区面积130平方千米。

西距云阳新县城陆路45千米、水路33千米1999年9月28日,县人民政府驻地由云阳镇迁至双江镇

云阳镇【建制沿革】云阳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陆腾镇压冉令贤等反叛,驻师汤口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朐忍县治自旧县坪(今双江镇建民村)迁至汤口,更县名为云安明洪武六年(1373年)始称云阳县名。

县城明代称县治,街坊设立保长、地方巡警;清代称治城,下设仁胜、仁和、升平三团;民国称城厢,设团总民国19年,城厢划分为东城镇和西城镇,隶属第一区东城镇成立于民国19年10月6日,镇公所设在城隍庙后殿;西城镇成立于民国20年1月8日,镇公所设在澧洲街。

团总改称镇长是为本镇建镇之始

清代云阳县城地图民国22年5月,东、西两城镇与栖霞乡合并为中心镇,镇公所设在大东门城楼,仍属第一区管辖,原东、西城镇区域分为25阊民国24年8月1日,乡镇公所改为联保办公处,乡镇长改称联保主任是年底从中心镇分置栖霞乡,下辖城区编为26个保283个甲。

民国28年中心镇划分为29个保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栖霞乡又合并到中心镇,仍属第一区管辖,联保办公处改为乡镇公所,联保主任改称乡镇长次年中心镇分置栖霞乡民国31年中心镇下辖14个保民国33年6月编成12个保177个甲。

1949年12月6日县城解放,12月18日全县划为5个区,成立乡镇公所,中心镇更名为城关区中心镇,下辖12个保170个甲,与栖霞、硐村、龙洞、红狮4个乡同属于城关区1951年4月,中心镇下辖保甲改划为8个段、36个中心组、147个居民小组。

9月1日,中心镇从第一区划出升格为区,更名为云阳县城关区,设立区公所1952年8月,城关区所辖基层调整为10个段、36个中心组、108个小组

云阳广场梯子1953年10月,民主建政,城关区区公所更名为城关区人民政府,全区编为7个居民委员会、125个小组1956年5月,城关区人民政府更名为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城关镇降为乡级镇,划归云硐区管辖。

1959年将宝塔菜场划归城关镇管辖,菜场下辖4个大队、29个生产队9月,城关镇下辖的原城区7个居委会合并为6个1961年5月体制调整,城关镇由云硐区划出升格为区级镇,下辖6个居委会、80个小组和宝塔菜场。

1966年8月,将宝塔菜场划归云硐区管辖1970年4月建立城关镇革委会,取代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76年辖6个居委会,由东向西以数序命名为一、二、三、四、五、六居民委员会,121个居民小组1980年12月底云阳县城关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出正副镇长,次年1月组成城关镇人民政府。

6月,地名普查后改名为云阳镇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改为以境内主要地名命名为小河口、大东门、正码头、三板桥、大桥沟、西坪居民委员会

远眺云阳老县城1989年,云阳镇调整居民委员会,从原6个居民委员会中增划出新城门、广场、澧洲街、万寿寺和会仙桥5个居民委员会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云阳镇新增1个水上居民委员会2002年辖小河口、大东门、正码头、三板桥、大桥沟、西坪、新城门、广场、澧洲街、万寿寺和会仙桥居委会。

80年代的云阳镇地图后因三峡工程二期移民搬迁,部分居委会已不复存在,故云阳镇于2003年12月,撤销小河口、新城门、大东门、正码头、澧洲街、大桥沟、西坪和会仙桥8个居委会,保留广场、三板桥、万寿寺3个居委会。

【行政区划】2021年,云阳镇辖12个村(社区),95个村(居)小组,有9152户2.9万人集镇面积0.64平方千米,集镇人口1247人所辖2个社区为:广场社区(原广场居委,后万寿寺、三板桥社区纳入)、硐村社区(原硐村居委、系虎村合并)。

所辖10个村为:云硐村(原新硐村、麦地村、工农村合并)、三坪村(原红池村、池坪村、玉坪村合并)、梅树村(原楠树村、梅子村合并)、古寺村(原水洞村、九华村、民建村合并)、水库村(原白岩村、田元村合并)、蔬菜村(原蔬菜村、店子村、小河村合并)、宝塔村(原宝塔村、中坝村、大沙村合并)、民强村(原民强村、庙中村合并)、光华村(原光华村、柳安村、中朝村合并)、桐盛村(原中梁村、桐盛村合并)。

新云阳镇地图【地形地貌】云阳镇属江北低山河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在城北五峰山岭,东西山脊在此相接,最低点位于汤溪河与长江汇合口处,相对高差520多米山体坡度由北往南逐渐变缓,上部坡角50度-30度,下部25度-10度左右,大致与岩层倾角变化相似。

云阳镇大部分地区坐落在古滑坡体上

1982年宝塔乡滑坡治理【姓氏人口】据民国《云阳县志·族姓》载,城厢人口中徐氏为土著氏族,其他大多由外地或本县乡镇迁入明、清两朝迁入云阳县160族姓,大多来自吴、楚民国初年,云阳县的大姓望族有178族,98姓;在城厢定居的,依原籍地域所建的会馆有:湖北人的湖北馆、黄州人的帝主宫、湖南人的长沙庙、岳常澧会馆、江西人的万寿宫、福建人的天上宫、广东人的南华宫,还有陕西馆、衡永保馆等。

民国5年,城厢有2054户9991人,主要有陈、赖、徐、卢、左、石、熊、闵、韩、金、郑、辛等族姓民国35年中心镇有2611户10598人,其中男5528人1949年全镇有3448户13957人,其中女6603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户口不断迁出迁入2001年11月起,三峡工程二期移民大规模搬迁,淹没单位和居民迅速迁往新县城,旧县城人口减少至2005年,全镇有近4万人迁入新县城

今日小河口【名胜古迹】境内名胜古迹颇多,佛寺有万寿寺、罗汉庙、白衣庵、道观有玉皇阁、观音阁,神祠有文昌宫、东岳庙、马王庙 、张桓侯庙为李远、王彦奇等历代进士、举人立的牌坊26处新中国成立后,多数佛寺道观被改建成学校、仓库,牌坊也因城市建设需要而拆毁。

境内遗迹尚多,其中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进士及第、“廷对第一”、御史中丞李远墓址,在治北五峰山麓;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尚书李应凤墓址,在县城西部;明朝王彦奇墓址在天上宫庙后,20世纪70年代县邮电局在此扩建房屋,掘出墓碑,据碑载,王彦奇,字廷简,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及第,官至辽东左都御史,享年88岁。

其他较有名的遗址有生产“曲米春”酒的淘米盆遗址、纪念杜甫在云安县养病的水阁遗址和纪念地子规亭遗址,盐官亭和橘官堂遗址

老张飞庙境内仙迹传说很多,有祭祀蜀汉将军张飞的张桓侯庙,有张玄仙去和七仙女沐浴之地会仙桥,二郎成仙望母之处二郎滩有冬春江水消退露出水面、夏秋水涨没于江中的龙脊石,自古以来是云阳人民的春游胜地,不少游人在此留下诗文题刻和水文记具有很高稽考、研究、品评价值。

2002年龙脊石大部分诗文题刻或复建或切割搬迁到新县城龙脊岭文化旅游长廊重新复制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龙脊石和二郎滩永没江底【革命历史】云阳镇具有荣的革命传统清宣统元年 (1909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的县人胡铮(名襄伯)回县任县立中高合校(今云阳中学)校长。

胡在中高合校发展进步教员、学生为同盟会会员,成立云阳同盟会胡与同盟会员常在学校藏书楼密商起义反正大事次年,胡在家中秘密试制炸弹,不幸炸弹爆炸身亡汪载之继任中高合校校长和云阳同盟会会长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成立军政府,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

云阳同盟会积极响应武昌起义,派蒋敬舆、孙倬章赴湖北联络革命党人,同时派人做云阳哥老会和知县李临阳的工作,准备反正县立中高合校教员晏祥武秘密操练学生军不久,四川同盟会会员、武汉军政府委任的四川招讨使卢师谛(字锡卿)随蒋敬舆来到云阳,策划下川东各县独立。

云阳同盟会随即组成两队同志军,汪载之、方化南(县立中高合校教员)担任两队队长,晏祥武担任标统11月26日,云阳同盟会在县城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卢师谛发表演说,宣传同盟会“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宗旨。

随后,晏祥武率领同志军攻打县署,县署50名巡防军多系哥老会会员,枪声一响,便纷纷倒戈,知县李临阳剪辫向起义军投降,起义反正成功随即成立云阳县军政府,推举晏祥武为司令,卢师谛为参谋长云阳成为下川东最早反正建府的几个县之一。

民国21-22年,云阳籍中共党员赵唯、谭林、陶訚等奉党组织的指示先后从上海回云阳发展组织,筹备武装起义民国23年先后建立了中共云城支部、中共云阳县工作委员会、云阳县工农暴动委员会、工农武装暴动指挥部,决定于民国24年1月19日午夜12时武装起义。

殊知19日下午情况急变,暴动指挥部仓卒决定提前起义,以致行动不一,虽有一队攻进了县团务委员会,但孤军作战,敌我力量悬殊,被迫撤退此次武装起义虽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打响了川东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历史人物】彭聚星(1854-1922年),男,字云伯,号绿筠庵居士,别号莲花峰樵云道人,云阳县云阳镇人新编《云阳县志》上有其传记,记其事张知竞(1870-1940年),男,云阳县云阳镇人,清末秀才新编《云阳县志》上有其传记,记其事。

张沛猷(1882-1960年),男,云阳县云阳镇人新编《云阳县志》为张沛猷立传,记其事刘淑芳,女,1926年生,云阳县云阳镇人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中国音乐协会三届理事,中、俄友协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华沙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均获好评她撰写的专著有《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中国舞蹈史·明清部分》均中文出版,《中国古代舞蹈史话》还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她参与编写过《唐代舞蹈》、《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和《辞海》、《文艺欣赏辞典》中有关古代舞蹈条目,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古代舞蹈分支副主编。

邬宗岳(1933-1975年),男,云阳县云阳镇人新编《云阳县志》上为其立传,记其事杨坤生,男,1937年9月生,云阳县云阳镇人,中共党员教育学高级讲师,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云阳县首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刘朝明,男,1938年10月生,云阳县云阳镇人1956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委工程兵第51师秘书、参谋股长、营长、作战训练科科长杨丹,男,1962年5月生,云阳县云阳镇人。

曾任重庆大学校长助理,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运筹学会理事,《计算机教育》、《重庆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重庆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委企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重庆市经委ERP专家组成员,重庆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重庆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重庆市科技委员会主任。

1982年7月在重庆大学自动化系本科毕业,1985年5月重庆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硕士毕业,任重庆大学系统工程及应用数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5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6月破格提升为教授历任重庆大学系统工程及应用数学系副主任,重庆大学数理学院副院长、院长,重庆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校长助理等职。

上一篇: 南召县马市坪乡白庄村:以杏为媒 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下一篇: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南召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为产业扶贫“强筋壮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