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滩风情:打袼褙,做新鞋

网络来源 7 2025-05-03

故乡百里滩人对贫穷的日子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都挖空心思地节约,一定是其主要内容那时,与食物同样短缺的,一定是布料即使是一片巴掌大小的破布片儿,都会派上无尽的用场首先,可以用破布片给裤子褂子打补丁小孩子衣服的膝盖处,屁股处,都是容易磨损的,免不了补上两块大补丁,哪怕补丁的颜色十分突兀,哪怕补丁的大小极其显眼,人们也满不在乎。

因为大家都这样,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四处乱窜大家都觉得节俭是生活的必然,节俭就是一种美德那时候,很多家庭主妇都掌握了一种本事:打袼褙打袼褙,百里滩人也称其为打夹纸打袼褙的材料,就是这些实在难以缝补的旧衣服拆解的破布片儿。

我对这个世界开始有了记忆时,就总看到母亲打袼褙遥远的回忆中,我记得我母亲打袼褙之前,先把这些破布片洗净晾干,然后在炉火上熬一小锅底浆糊熬浆糊通常要用少许面粉,——毕竟面粉都是全家人嘴里节省下的,不能多放。

面粉里还要掺和一些玉米面,据母亲说,掺和了粗糙的玉米面,既节省了面粉,打出来的袼褙又很容易吃针吃针的意思是,用打好的袼褙纳鞋底时,针很容易穿透浆糊打好了,黏黏糊糊的,也香喷喷的嘴馋的我,被这淡淡的粮食香味吸引,又对浆糊的粘稠质感感到万分好奇。

——这事不能怪我,刚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难忘记忆就是饥饿吧,因为饥饿,自然对所有类似食物的东西充满好奇,十分想探索我实在忍不住时,就趁大人不注意,把小手指伸进盛浆糊的盆里,蘸些浆糊,吮在嘴里,咂上几口,嘴边留下黏糊的痕迹,舌尖上呈现的只是让我很失望的难以下咽的味道。

之后是母亲的惊诧的叫声与轻声的呵斥我只好眼巴巴看着母亲把浆糊全部涂抹在一张破木头方桌,或者一块开裂的面板上破方桌和开裂的面板,早就不能使用了,但是人们仍然舍不得劈了烧火,平时就把它们扔在院子角落或立在墙根或盖在鸡窝窝顶。

大雨降落,雨滴噼噼啪啪肆意地击打着它们身体;雨过天晴,它们又蒙满灰尘,显得很邋遢,——也没人顾及它们,它们就像被遗弃的孤独的老人但是,到了晒袼褙时,它们则如同突然有亲人造访,面貌焕然一新,如返老还童一般。

在方桌和菜板上,把浆糊涂抹好了,先贴一层旧报纸,然后在报纸上薄薄地均匀地抹上一层浆糊首先贴在报纸上的是一块干净完整的布料,之后是把破布片一片片拼凑、粘贴其上;各式各样的布片儿,粘了一层后,再抹浆糊,再粘新一层布片儿……布片儿一般要粘三四层,这些颜色不同的布片随意拼凑起来,图案很奇特,很像后来让读初中时的我困惑不已的某张西方抽象派油画。

这些图案古怪的破桌子,旧菜板,会被摆放在院子里向阳的高处,慢慢被阳光晒干,被咸咸的海风吹干袼褙干透了,就可以揭下来,作为做鞋底的重要材料家里的旧杂志(如《华北民兵》)中,一般会有家里每个人的鞋样子,——也是报纸剪好的。

一张张鞋样,很像一片片珍藏起来的美丽的树叶一样,勤劳的母亲,可以很准确地依据鞋样大小,说出它们属于哪个孩子对鞋样的记忆,应该是温暖的,鞋样是家人亲情的产物,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一家人对节俭的共识,家庭成员每个人对节俭的乐观接受,是贫困生活中幸福感的源泉吧。

我在一篇短篇小说《少年的月光》中,写过一个孩子对一双新鞋的期待:……妈妈肚子里有你的小弟弟了,傻子,你要小弟弟还是小妹妹?你以后就不是小捡破烂的了,有人接傻子的班了以后几天,他催妈妈做鞋第四天晚上,妈妈把新打好的袼褙照着哥哥的鞋样剪了,他说,妈这也太大了。

妈妈说,新鞋得穿好几年呢,明年后年你的脚就和哥哥的一般大了,鞋就合脚啦剪裁袼褙,纳鞋底,用袼褙做鞋脸,每一道工序,他都严格监督,在给鞋脸做鞋面时,他哀求妈妈给他做双条绒鞋面的新鞋妈妈翻箱倒柜,还真找到了一片蓝条绒布。

把这块条绒布剪裁了,绷在鞋脸上,妈妈还在鞋脸上缝了两只神气的小老虎,鞋脸一下子好看了鞋快做好了,两只鞋已经有了鞋的样子,妈妈说,就差打鞋带眼儿了,明天去合作社买好鞋眼,鞋带,这双新鞋就做得了当晚他睡觉时,就把鞋搂在被窝里,还摸了一会儿自己的脚丫,盼它们长得快些。

……文中的他,名叫王小军,我曾写过王小军系列短篇小说,王小军就是盐滩成长的七零后孩子之一,他身上有我少年时代很多小伙伴的影子他们捡哥哥姐姐的破烂衣服长大,对这种“拾后落”的命运虽有不满,但是不影响他们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

如今出生在七零后以前的成年人,很多人都记得母亲年轻时,坐在昏暗的电灯下,手指上戴着满是小米粒大小凹坑的顶针儿,拿着大枚针,吃力地纳鞋底的情景吧这种记忆,一直是温馨幸福的母亲做鞋时,鞋样被小心翼翼放在袼褙上,然后,用铅笔画下鞋样的边缘,剪刀咔哧咔哧剪下,毫无生气的袼褙一下子有了生动的形状。

每一片剪下的袼褙,会被按倒在缝纫机下,扎出很多针脚之后,每一片扎好的袼褙,都变得紧实平展了三五片摞在一起,对齐整了,就可以纳鞋底了手握枣木柄的针锥子,用力扎下一个个针眼,然后用粗棉线把鞋底纳牢固,一个将要经得起小石子硌脚之疼的鞋底就做好了。

因为几层袼褙纳叠加,有一公分左右厚,鞋底用的大枚针,有时候得用顶针顶,才能穿透刚纳过的鞋眼,有时候,还要把大枚针在头发里搔几下,为的是把头油蹭在针尖上,让大枚针更润滑锋利一般一个鞋底都要纳上几百针,这些针脚,都是一圈圈整齐地分布的,每一个针脚,都是主妇们支撑家庭的最温情的文字。

一双双新鞋做好了,男人们又可以穿着鞋子去打鱼摸虾了,孩子们又可以在驳盐沟堤埝上疯跑了打袼褙做新鞋,也是百里滩劳动妇女联络邻里感情的最好方式谁家主妇打袼褙了,婶子、大娘们就来帮忙,大家一起说笑,交流做鞋心得;主妇纳鞋底累了,大娘就抄过来帮着纳几针,所以,几乎每双新鞋,针脚里都纳入了邻里的和睦、互助。

忙完了,主妇一般不会忘给婶子大娘们盛一碗早就准备好的馇小鱼、馇小虾什么的一家有事几家帮,一家熬鱼四邻尝贫穷的日子,依旧可以过得有滋有味,熠熠闪光我记得,那时候,只有过年那天,我才有资格穿上一双新棉鞋快过年了,母亲开始打袼褙,我就开始盼望了。

然后母亲翻找鞋样子时,我就在旁边盯着,一旦母亲从夹鞋样子的旧账本里拿出我的鞋样儿,我的心就激动得怦怦直跳母亲为我做鞋的每个环节,都在我注视之中,有时母亲放下做鞋的活,去忙活别的家务,我就拿着做了一半的棉鞋焦急地端详。

寒假从外面疯跑回来,喝口凉水,然后就赶紧看看棉鞋进度总是催促母亲赶紧做鞋,我总不止一次地问:“妈,三十儿能做好吗?”母亲总是胸有成竹地安慰我说,能新鞋做好了,鞋底板实,除夕早上,被我踩在地上,感觉脚下如踩了两块硬木板,但是新鞋的温暖与虚荣,还是闪电般幸福地袭遍全身。

…… ……我是在电视节目中,无意间看到关于德国人、荷兰人如何节约的内容时,想到了小时候家家户户打袼褙做新鞋的事情,于是我写下上述文字,和有着共同记忆的人们,一起重温遥远的节约是无上美德的真正的低碳日子荷兰的小伙子即使去相亲,也不在乎骑着爷爷传下来的旧自行车,他们以节省为习惯,根本不觉得节俭有多令人害臊,尽管荷兰属于发达国家。

我为此事还特意询问了在荷兰求学四年的儿子,他说,荷兰人确实节俭如今,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富足多了诞生了很多有钱人,这些人,有了国际声誉,被外国人誉为中国土豪从此以后,敢于在异国消费、有超凡的能力消费,好像成为了懂生活、会生活的重要标志。

如今的好多人,能开车绝不骑自行车,能买进口衣服绝不买国产的,能吃鲍鱼绝不吃海螺,能吃龙虾绝不吃梭子蟹想来,贫困岁月,什么都是珍贵的,什么都是难得的,所以那时的幸福也深刻而无论什么,只要易得,都会降低得到它们的幸福感,这就是过上富裕生活人们幸福感肤浅甚至缺失的原因吧。

前年,那个吃着面目狰狞的蝙蝠都要通过自媒体向世人炫耀的女人,绝不是因为她要好心告诉大家蝙蝠有多美味,她只想告诉世人的是,嘿,我吃过这玩意儿,你们这些傻帽们穷鬼们没吃过吧?欧耶以独享所谓的稀缺资源,并向世人炫耀,是他们这些人幸福感的主要支撑。

这种消耗稀缺资源的行为也许是令人作呕的,具有破坏性的,但是只要能获得独享的优越感,他们就乐此不疲只独享了而未能向穷人炫耀,对于他们来说,就会有锦衣夜行的痛苦当下,几乎没有门槛的自媒体,极大缓解了他们想炫耀而不能的巨大焦虑。

他们的人生逻辑是,个性化的奢侈与浪费才体现着人生的成功;而节约、节省只意味着人生一无所成,意味着没活够本,意味着没活明白,意味着死了很亏当挥霍享乐成为气场,节俭的美德就会显得褴褛卑微,只能蜷缩于角落所以,对美德的褒奖,对文明社会非常重要。

而实际上,我们都明白,节俭的美德,是可以帮助人提升境界的,可是在种种享乐的诱惑面前,大多数人都会动心,难以自持的那一刻,确实需要理性的力量帮人们克制,让人们知止,知戒这种理性的控制力量,来源于人的内心,也来源于社会风气。

这种力量,应该能决定了人类的未来

上一篇: 为什么说「十件褂子不换一件袄子」,这下终于讲明白了!
下一篇: 穿衣怎么搭配显气质 诗菲度女装百般穿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