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娜娜也开始小秀性感了!穿低领吊带黑纱长裙,少女也韵味十足
142 2025-05-01
01.一个人的生命在许多地方能够留下痕迹,生活本身就洗涤一些,另一些留住了,留住的你必须记住小时候,每逢雨天,妈妈总会搬一张方凳坐在堂屋靠门的位置,然后不紧不慢地织着那件总也织不好的毛衣我则是搬一把小竹椅子,伏在方凳上画画写字。
随着屋外的雨淅淅沥沥,妈妈会时不时地停下手中的活计看一眼我,再望一眼门外那时候,几乎没有人家在白天开灯,即便是逢着阴雨天,也是将凳子移到门边,就着门外的白日光做着手中的活计,而此刻,孩子也会老老实实挨着妈妈,在她的眼皮底下在本子上涂涂画画,或无聊,或兴致勃勃,那表情全都写在小脸上,一览无余。
门外,雨在水泥地上溅起一星水花,很快消散在雨幕中不多时,雨中夹杂着木屐的啪哒声,邻居婶婶撑一把伞,提着小竹篮子来到门前婶婶收起伞用力甩了甩,将伞杵在门一侧的墙边,然后转身从篮子里拿出自己织了半拉的毛衣和妈妈谈起了新近学会的花色。
时间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就像妈妈脚边篮子里的毛线,很长很长,总也用不完不知从何时起,雨天再也看不到妈妈漫不经心地和婶婶讨论毛衣的花色,也看不到妈妈纳鞋底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走街串巷叫卖的货车,以及车上那样式好看,价格实在的各种毛衣和布鞋。
于是,闲时,妈妈们不再一起做鞋织毛衣,而是一起讨论着新买的毛衣和鞋子时间的步伐开始变快,那慢而悠长的生活,已变成久远的记忆此刻,在《活着,不着急》的书中,追随着苏童的笔触,这些儿时的记忆,一桩桩,一件件,出现于脑海之中。
仿佛是突然之间,那时间的门豁然大开,那尘封许久的记忆再次浮现眼前想来,这些突破尘封的记忆,就是生命中留住的一些痕迹吧
02.《活着,不着急》是苏童的一本散文精选集,收录了苏童50余篇散文代表作品,生动呈现了作家心中童年的回忆,其中有江南的平凡之美,有市井中的人生百态,有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写作的独到见解1987年苏童凭借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成为中国文坛“先锋派”主将。
代表作《妻妾成群》被改编成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小说《米》 《红粉》 《妇女生活》也先后被搬上银幕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代表作家,曾获得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等多项重大文学奖项。
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等文字苏童的文字具有细腻、悠远的文人特征,同时在文字深处又展现了人性本来的纯粹模样,有时只是三言两语,便能点透简单真挚的生活哲理读苏童的文字,心也变得纯粹起来,那悠悠回忆亦会随着他的笔触被一次次触动。
有人说,他的散文就像夏日一杯清冽的白开水,并没有太多丰富的味道与刺激,但却能让饮者在人生的炎炎夏日中真实地感受到清凉与平静读一篇散文,就像是读一个人,读他的心境,读他对生活的姿态,读他对周遭一切的感知苏童在书中有过这样的比喻,作者是一个写信人,读者则是陌生的看信人。
每一个读者都暗自与作家订立了一份契约,文字是这份契约里唯一的链接
03.毕竟生活就像呼吸一样,不曾有一刻停止,又何必着急,反而是那些急躁的人,越着急,生命便越显枯燥与短暂翻开《活着,不着急》一书,我读得很快,我又读得很慢而这快与慢都源于一个词——共鸣因为共鸣,每一篇文字读起来都轻快许多,亦是因那份共鸣,每每总会被那三言两语拖进一段过去的时光中,回忆不由控制般倾泻而出。
那打谷场上的露天电影,那黑色的老永久自行车,还有得知自己生病时,心中莫名的窃喜......那是苏童的童年,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亦是那个年代所有人的童年那时候出门见到最多的是自行车,出门要么靠走,条件好的会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远远地,一阵清脆的铃声,那铃声中除了对路人的安全提醒,分明还有一份内心的优越感。
那听到铃声立住脚的路人,一脸笑地往路边挪动脚步,眼中流过一丝艳羡那时候,生活的节奏很慢,一天只做少少的几件事,也不会跑远一个村庄,便是一个王国出远门的人很少,亲戚朋友也离得近,走个亲会个友,往往会早上出门,午后傍晚才归家。
那时候的孩子很猴,整日里东家西家串,每到傍晚老母亲的呼唤伴随着炊烟袅袅升起玩意正酣的孩子在听到自家母亲的呼唤时,往往一边大声“哎”着,一边与伙伴约着第二日的见面时间,约好了时间才会低着头冲回家去那时候的雨天,是孩子最爱的时光,顽皮的趁着父母一扭眼的功夫便窜进了雨中,也不打伞,径直跑进伙伴的家门,雨,并不能阻止他们昨日与伙伴约好的见面时光。
安静的孩子则会乖乖守在妈妈身边,陪着妈妈一起在门边织毛衣纳鞋底雨天时,我们喜欢穿木屐,木屐和现在的拖鞋差不多,只是木头做成的,木底子下面有两根横向的厚木头,上面是一根帆布做的粗绳子,穿着鞋套上木屐,人便高了几分,也不怕雨水会湿了鞋。
......
读苏童的《活着,不着急》,那些久远的童年记忆一次一次记上心头在《六十年代,一张标签》一文中,苏童写道,“这一代人当然可以成为一本书,但是装订书的不是年月日,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的人”其实,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本书,装订书的是这个人在这个年代特有的人生经历和抹不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