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地区设施口感番茄栽培关键技术优化

小小兔 58 2025-04-27

开封地区设施口感番茄栽培关键技术优化基金项目: 2022 年度开封市市级科技攻关项目 “秋茬设施番茄抗高温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种质鉴定创制”( 22LH007 ) ; 2023 年度开封市市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口感)抗病设施番茄种质创制及利用”( 2302003 )。

朱学刚等番茄为茄科番茄属植物, 富含番茄红素等健康营养成分,风味独特,又可生食熟食,成为人们广受喜爱的常用果菜 目前番茄已成为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品种, 番茄生产供应量能较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但对市场供应的番茄普遍肉硬味淡,口感欠佳 自 2018 年开始,本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团队依据当前国内番茄消费市场发展新趋势, 分别在开封市祥符区八里湾镇和曲兴镇等番茄种植示范基地,率先引进国内外口感番茄优良品种,紧紧围绕“提升品质,以质促效”创新与推广工作目标,结合本地多年设施番茄种植技术经验,积极采用当前番茄高品质种植新技术措施, 在近几年基地种植示范推广实践中,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基地口感番茄设施种植规模已扩大到每年 1 500 亩以上, 实现每亩平均收益 6.5 万元,且产品仍供不应求 现将设施口感番茄高品质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 高品质口感番茄的定义目前市场上畅销的所谓“口感番茄”,并非植物分类学上番茄新品种类型,而通常是指注重口感、突出风味品质这一类已有番茄品种的泛称, 有时也称为“水果番茄”。

相对于日常熟食菜用番茄,口感番茄因酸甜可口,风味佳,更适合生食 按照果实大小不同,可分为大果型和小果型(或樱桃型)口感番茄两大类 风味口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是评价口感番茄品质的 3 项主要指标。

依照番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感官品质三大品质内涵,高品质口感番茄应具有果型圆正、大小适中、着色均匀、风味浓郁、酸甜可口、果浆饱满、肉质细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不易裂果等品质特点 采摘时要求成熟度较高,一般采用礼品盒等精细包装, 冷藏贮运, 利用园区采摘游、大型商超或网上电商平台等快捷销售模式,具有品质优、售价高等优势,种植效益显著高于普通番茄类型品种。

2 品质提升策略依据口感番茄品质特点及消费市场发展趋势,提升口感番茄品质,不仅要重视其产量提升,以及果实大小、形状及色泽等外观品质,更要注重风味佳、浆汁浓、肉质细等内在口感品质,从而实现番茄种植提质增效新种植发展模式。

因此,在生产上应选用品质优良、类型多样的专用口感番茄品种;耕作栽培上积极采用休耕轮作、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技术措施; 在田间管理上充分利用温光调控、水肥控制、疏花疏果等农艺措施;在经营上尽力发挥园区采摘游、商超直供、网购配送等快捷销售模式,确保番茄果实新鲜与风味品质。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策略措施,实现口感番茄的品质提升3 栽培关键技术3.1 合理安排茬口在具体生产实际中,口感番茄品种特性、设施栽培模式与配套技术、商品果实成熟上市期、销售市场价格预期及本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测报等因素,是确定口感番茄适宜茬口安排的重要依据。

推广实践中,开封区域内实施越冬温室栽培模式,自上年 9 月下旬播种, 11 月上旬定植,在当年 2 月中下旬开始上市, 5 月中下旬结束; 春提早大棚栽培模式, 自上年11 月下旬播种,当年 2 月中下旬定值,在 5 月上旬开始上市, 6 月中下旬结束;秋延大棚栽培模式,自当年7 月上旬播种, 8 月上中旬定植,在 10 月上中旬开始上市, 11 月下旬结束。

3 种栽培模式相比,越冬温室栽培模式效益较高,番茄风味品质中后期较理想;春提早大棚模式效益次之, 番茄风味品质前中期较理想;秋延大棚栽培模式效益波动较大,番茄风味品质中期较理想3.2 选育优良种苗选用与目标消费市场、 播种茬口及栽培模式等相适宜的口感番茄优良品种是保障口感番茄高品质生产的关键环节。

目前适合本地区较理想的大果型口感番茄品种有汴粉儿时味、汴粉 183 、原味一号、普罗旺斯、红妃等,一般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 5%~7% 或更高,单果重 100~200 g 的市场接受程度高;小果型(或樱桃型)口感番茄品种有釜山 88 、千禧、夏日阳光、 汴樱 3 号等, 一般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11% 或更高,单果重在 12~18 g 市场走俏。

另外,利用培育嫁接苗, 提高口感番茄品质也是一项新技术措施, 目前常用斯巴鲁、 健壮等砧木品种培育优质嫁接苗 播种育苗应选择在设施完善的棚室中进行,采用基质穴盘育苗,穴盘可选 50 孔或 72 孔 2 种规格; 正常苗期温度保持白天 25~28℃ , 夜晚 18~20℃ ;冬季育苗注意适当保温排湿,重点预防猝倒病发生;夏季育苗注意适当降温遮光,重点预防病毒病发生。

建议基地规模种植者可采用集约工厂化育苗,普通农户可到专业育苗场订购代育苗3.3 优化耕作栽培措施通常情况下,设施保护地经过连年重茬种植,土壤容易产生连作障碍而导致作物产量与品质下降种植经验总结认为,通过土地休耕轮作、灌水浸田、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或土壤调节剂等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与活性。

实践中灌水浸田可结合干湿交替高温闷棚,必要时每亩施入石灰氮 50 kg 左右进行土壤消毒, 可有效促进土壤中过量氮磷钾元素含量快速下降,增加土壤潜在营养成分释放,保持土壤酸碱平衡,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等 正常土壤肥力条件下,每亩可施入商业有机肥 400~600 kg 、三元硫酸钾平衡复合肥( 15∶15∶15 ) 40 kg 。

深耕细耙,平整土地,然后开沟起垄做畦,畦面宽 70 cm ,畦间距 80 cm ,垄高25 cm 左右;畦面先铺设滴灌带,而后畦面覆盖银黑双色地膜;冬季日光温室内墙上要及时加挂反光帘,预置补光灯及加温设备等; 棚室门窗与通风处加置规格 60 目防虫网;建议双行定植,大果型品种每亩定植 2 800 株左右,小果型(或樱桃型)品种每亩定植2 400 株左右。

3.4 加强田间管理定植后及时滴浇 1 次充足定根水, 并保持棚室内适宜温湿度, 促进缓苗生长; 一般在植株高度为50 cm 左右或第 1 序花坐果后开始吊蔓,采用单干整枝;从开花坐果,果实膨大到成熟期是番茄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段,应及时绕蔓、打杈、摘除老叶,增加通风透光量, 配合田间温湿气及水肥调控等管理措施, 以形成高品质口感番茄生长所需的优良环境条件。

生长过程中, 棚室内白天温度应保持在 24~28℃ ,上半夜 15~18℃ 、下半夜 13~15℃ ;棚内相对湿度为 65% 左右;进入果实生长成熟期,昼夜温差应保持在 10~12℃ 更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风味物质等品质营养成分的积累, 从而提高果实的风味口感与优质商品性。

在冬季寒冷生长期,应注意加强保温增光措施,晴天应早揭晚放保温被毡,提升棚室内的温度与增加光照量,也要注意及时通风排湿;阴天应适当缩短揭开保温被毡时长,保持室内温度,必要时开启室内的加温设备及补光灯,增加室内温度与光照。

夏秋高温期,应加强降温遮光措施,及时加大通风量、滴浇水量与频次, 必要时棚膜上拉盖遮阳网或喷涂降温剂,避免棚室内温度过高( >30℃ ),造成前期开花坐果困难或畸形果增加, 成熟期出现果实营养物质转化或果实转色障碍等不利影响, 而降低口感番茄果实品质。

3.5 花果疏控与水肥调控为保证口感番茄果实品质与风味口感, 一般采用振动器人工授粉或熊蜂授粉坐果, 避免使用化学激素蘸花坐果方式,从而减少畸形果发生 坐果时应及时摘除病果、畸形果等,一般大果型品种保留每穗3~5 果,小果型品种保留每穗 14~20 果;同时根据不同设施条件、栽培茬口及品种等因素,大果型品种保留每株 4~6 穗果,小果型品种保留每株 7~9 穗果,要及时摘心去顶,以提高整体果实品质。

浇水追肥应根据植株不同生长期及田间状况等精细化调控, 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遵循“少量多次”原则,使用多元素水溶肥 通常待第 1 穗果坐稳进入膨大期,水肥需求量开始加大, 此时每亩可一次施多元素肥( 15∶15∶15+TE ) 5 kg ,第 2 、第 3 穗果采收后,每亩每次施减氮少磷高钾多元素肥 ( 20∶5∶25+TE ) 6~8 kg ,第4 穗果采收后,每次施肥量逐次适量减少,同时配合用浓度 0.2%~0.5% 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与含钙、镁、硼等中量元素肥混合叶面喷施, 每 10~15 d 喷 1 次,可有效减少果实开裂及其他果实生理性病害发生。

冬季正常 5~7 d 浇水 1 次,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注意及时放风排湿; 夏季 3~5 d 浇 1 次, 宜在早上或下午4 : 00 以后进行,适当加大滴水量;果实生长成熟期,可采用比正常施水量控亏 15%~20% 浇水措施,其产量影响较小,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 C 及风味物质等增加显著,能有效提高果实风味品质 。

另外,每次成熟采摘前 2 d 应注意严格控水3.6 绿色防控病虫害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植保原则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休耕轮作、科学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等生态农业措施,减轻病虫害,增强植物抗性;利用黄板、防虫网、诱杀灭虫灯等理化诱控措施,阻隔或杀灭害虫,减少传播性病害;应用害虫天敌杀灭害虫,如赤眼蜂、丽蚜小蜂、捕食螨等,以及植物源农药、诱抗剂等生物防控技术,以上防控技术措施符合经济、绿色、有效新植保理念,是优先选择的防控方式。

另外,越冬栽培模式应重点防止叶霉病,灰霉病等病害发生在冬季低温寡照时期,加强保温补光措施,注意降低室内湿度,可采用烟熏剂或微粉杀菌剂防治,每 7~10 d 进行 1 次 春提早栽培模式重点防控在 4 月中旬以后, 随着外界气温逐渐升高,应加强棚内放风降温管理,防控叶霉病、早疫病等发生。

叶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采用 25% 啶菌恶乳油 8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40% 氟硅唑乳油 4 0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进行防治;早疫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亩施用 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1 0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进行防治。

秋延迟栽培模式重点防治病毒病、晚疫病、茎基腐病、灰叶斑病、细菌性叶斑病等病害发生; 前期高温时段应及时覆盖遮阳网降温遮光;同时做好预防蚜虫、烟粉虱等危害发生,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病毒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亩施用 8% 宁南霉素水剂 75~100 mL ,每隔 7~10 d施药 1 次 , 施药 2~3 次。

晚疫病发生初期 , 每亩用68.75% 氟菌·霜霉威悬浮剂 60~75 mL, 兑水 45~75 L叶面喷雾处理,每隔 7~10 d 施用 1 次,最多施用 3 次茎基腐病的防治采用 2 亿孢子 /g 的木霉菌在番茄播种后定植前、定植时和初花期各灌根 1 次,用药量为4~6 g/m 2 。

灰叶斑病应该在未发病时采用 68.75% 恶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 1 000~1 500 倍液均匀喷雾,每隔 7~10 d 施药 1 次,共施 2~3 次 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亩用 20% 噻唑锌悬浮剂 100~150 mL 兑水 40~60 L 均匀喷雾,每隔 7~10 d 施药 1 次 ,共施 2~3 次。

农药使用应符合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实行对症适期防治措施,严格把控农药施用安全间隔期,确保上市番茄的商品品质与质量安全3.7 适时采摘,及时销售

为保障口感番茄更优的商品品质和风味口感,果实采摘要求成熟度相对较高, 货架保鲜期时间相对缩短,一般外运在坚熟期采收,就近销售在完熟期采收, 3 d 内品质做好 通常果实采收后,应实行档次分级、精品包装、冷鲜贮运等优化措施,通过直供城市生鲜超市、 园区采摘游或网上电商平台等销售模式,更快捷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口感番茄优质商品价值。

上一篇: 销售必看!时间管理让业绩狂飙
下一篇: 盘点《卿卿日常》中的珠宝首饰穿搭,你最喜欢哪一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