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搭配变化多 给你增加愉悦感
159 2025-05-02
半个月前的一则社会新闻引起网友关注,一位72岁吉林老太太独自坐火车到安徽亳州“见网友”,在路人拍摄的视频中,她说“找一位名为秀才的男网红”,路人担心她的安全报警,也联系了她的家人。
这个视频中让网友觉得新奇的几个点在于:70多岁还追星?还玩线下面基?这位男网红是谁?在中老年群体中这么火?!
后来网友顺藤摸瓜,在抖音找到了这位男网红“秀才”。虽然网友不认识他,也称自己在抖音没有刷到过这个网红,但是“秀才”在抖音上坐拥900多万粉丝,并且获赞数高达1.9亿,远远超过年轻网红。(一看外貌和穿搭就是妈妈、大姨喜欢的那款,昨晚小编妈妈第一次看他的视频就夸他“俊”)
更让年轻网友目瞪口呆的是视频下面的评论:顶着“花开富贵”“幸福一生”等昵称的中年大姨亲切地将他称为“秀才弟弟”,也在评论里直呼“想你了”“想离婚”,还掺杂着一些家长里短,如家里人生病了、收粮食了、丈夫对她不体贴等等。还有网友说自己在评论区看到了自己妈妈。
“秀才”在抖音也会开直播,可以看到依旧是大妈大姨稳占榜首,在直播中大妈大姨更是会敞开心扉,希望秀才能够回复自己的留言。
所以,“秀才”到底有哪些“特殊技能”来收获大妈大姨的芳心呢?其实“秀才”发布的视频,并不是我们口中所谓的“优质内容”,不是每日新闻,也不是财经知识推送,更不是小众爱好创作。这些视频只是以田间地头或农家生活为视频背景表演一些经典老歌,甚至连表演的歌曲都不是自己演唱,只是在对口型,视频时长在10秒到30秒之间,但视频更新频率高,基本每天更新一篇。
Polo衫、黑西裤、三七分的发型、挑眉吐舌加露齿笑,就算只是随便哼一句“拍抖音不要拍别人说”都能获得22.2万点赞量。年轻网友媒介素养提高,不再满足一些网红低质量、无营养、跟风模仿的短视频,“秀才”发布的视频显然被年轻网友嗤之以鼻,但却博得了中老年群体的喜爱,并且粉丝量远超同期年轻网红。
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媒体奇观引发了网友的兴趣,开始对“秀才”进行考古,看他之前发布的视频,也看他的直播。在一位网友评论说“在评论区看到自己妈妈”后,这股热潮更是达到顶峰。
同时,网友在考古妈妈圈网红“靳东”的时候,也发现了爸爸圈网红“杨钰莹”——“一笑倾城”。“一笑倾城”粉丝量高达1700多万,视频点赞量高达2.5亿。她的视频火热程度是什么概念呢?之前火爆全网的美食自媒体博主“李子柒”的视频点赞量是2.2亿,中老年群体的内容消费市场可见一斑。
与“秀才”的视频内容类似。“一笑倾城”也是以农家生活为背景,经典老歌对口型,视频时长在10到30秒之间。黑长直的头发、圆脸大眼睛、招牌笑容、咬嘴唇,叔叔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初恋。
“72岁老太太从吉林连夜坐火车到安徽毫州,只为见网友”这一社会新闻带来了“秀才”“一笑倾城”的出圈,网友想看看到底谁是“秀才”,这样火的网红为啥互联网原住民没有刷到过。
在考古的过程中,大叔大姨的评论更是刷新了年轻网友对中老年群体的认知。
除了这些情感的流露外,叔叔大姨更是将爱意贯彻到底,在抖音直播中,送上嘉年华、跑车等礼物,然后获得博主的感谢“谢谢哥”、“谢谢姐”。年轻网友则是不断造梗“在评论区看到我妈/我爸了”、“在秀才蹲我妈,在一笑倾城蹲我爸”、“花光叔叔/大姨的退休金”。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中国式家长“不苟言笑、为人低调、压抑人性、性格内向”的为人处世和教育方式已经在网友心中形成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虽然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这场中老年群体在抖音的“追星”行为之所以引发网友围观,是因为对网友看来,向来内敛、不善言辞的父母叔婶在一个网红面前表露心扉,“我爱你”、“我想你”更是不加掩盖,脱口而出,这打破了网友对自己父辈的想象。家长里短、闷头工作、不爱表达的刻板印象与大胆示爱、直播间狂刷礼物现实情境的碰撞引发媒介奇观。
对于年轻网友而言,这样的中老年群体偶像太神奇,没有所谓的优质内容,也没有独特的技能,但是热度丝毫不低于年轻网红。其实,在6亿日活的抖音,这样的账号并不少。
新榜编辑部梳理出的《抖音粉丝数TOP100中老年账号》发现,粉丝数在千万以上的中老年账号至少有20个,且“榜单”中所有账号的粉丝数均在500万以上。这其中有“一笑倾城”“@秀才”这样颜值才艺类型的账号,也有“二蛋的”此类拍摄正能量段子类型的账号,还有“刘大师·工地最美夫妻”此类生活分享类型的账号。不难看出,中老年群体有着旺盛的内容消费需求。
互联网普及之前,只能晚上吃完饭爸爸看抗战剧、妈妈看家庭伦理剧,黄金时间档播完也就该休息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市场下沉,我们的父辈也开始接触互联网,从一开始使用微信社交软件,到淘宝、拼多多等购物软件,再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父辈的消费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尤其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门槛低,对于学习、接收能力差的父辈来说非常友好,点开即可观看,双击即可点赞,不需要打字搜索,算法会自动推荐;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手机里的软件只是娱乐工具,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受众会主动接触和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会继续寻求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满足,抖音刚好通过碎片化的形式满足了中老年群体的娱乐需求;“秀才”、“一笑倾城”等网红的外貌、表演内容等都向中老年群体审美靠拢,甜美的外貌、成功男士的装扮、经典老歌的氛围烘托、直播间亲切的呼唤等一系列宣传操作直接打开父辈心扉。
02数字鸿沟:品味区隔暗含文化歧视“秀才”“一笑倾城”本来在中老年群体中就“小有名气”,只是中老年群体和青少年群体存在圈层壁垒,两种文化之间互不干扰。当72岁老人奔赴千里找偶像的社会新闻爆出后,年轻网友开始寻找老人口中的网红“秀才”。就这样,年轻群体涌入“秀才”、“一笑倾城”等中老年偶像的抖音账号,年轻群体的文化向中老年文化“倒灌”,Z世代与其父辈文化同框与碰撞,在“秀才”“一笑倾城”抖音评论区代际数字鸿沟或数字区隔展现的淋漓尽致,更有年轻群体对中老年群体情感表达的围观和猎奇嘲讽,这种隐藏的数字鸿沟——品味区隔构成鄙视链。
1999年,NITA在《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报告中将“数字鸿沟”定义为“技术接入拥有者和技术接入缺乏者之间的差距”。数字鸿沟更多地表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差异所导致的信息鸿沟。现在数字鸿沟还分为城乡数字鸿沟、代际数字鸿沟、全球数字鸿沟等。
我们一般将数字鸿沟简单理解为接入沟、使用沟和效果沟。是否有互联网、智能设备;,是否会使用以及使用目的和结果,这是都是我们可以看到和简单理解的数字鸿沟。但是,还有一种数字鸿沟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品味区隔就是一种隐藏的数字鸿沟。
布尔迪厄在《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中描述了品味在区分不同群体以及标示个体社会地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从社会学角度对品味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布尔迪厄认为“品味”绝不仅仅指个人兴趣爱好,更强调不同的经济、文化、教育背景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区隔的标志。
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出的品味偏好不再单纯指涉个人志趣,通过它,行动者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建构了阶级团体之间的区隔,在社会空间中获得结构上的定位,并在文化领域中维护自身和团体的利益。文化占优阶级通过符号斗争标榜自己的文化稀缺性,以争取一种文化地位的合法性和统治权。
年轻人以其规模优势和熟练的互联网使用技巧,各种流行或小众文化的审美品味占据主流,市场上无论是言情偶像的文化产品,还是纯欲风的拍摄滤镜抑或是偶像爱豆等都在向年轻人的口味看齐,数字空间的主流话语权被年轻群体掌握,而中老年群体则由于数字鸿沟长期缺席。
互联网看似是平等开放的,但其中暗含着内容区隔和进入壁垒,以所谓的“鄙视链”的形式显示了一种互联网文化秩序的建构。年轻群体将自己的文化圈层构筑了高高的围墙,有的时候即使是同龄人也难以融入,更别提中老年群体。而年轻群体更是对中老年群体喜爱的网红偶像,甚至对中老年群体追星这一行为嗤之以鼻,当作猎奇笑料围观。
很多中老年群体的留言都是一年或两年之前的,年轻网友翻出来回复并@好友围观嘲笑,以上位者的姿态窥视中老年人笨拙的情感表达。品味区隔下,文化划分了等级秩序。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格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中提出“后喻文化”,强调长辈要向晚辈学习。其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代际差异的“信息沟”越来越大,父辈在更新知识储备的能力和速度上处于弱势,而晚辈则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权力结构,社会结构扁平化为年轻人赋权,晚辈能够说出并放大自己的声音;同时同辈群体也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父辈围绕家庭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外面,找相同圈层的群体。至此,人类进入“后喻文化”时代。
面对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学者提出数字反哺,即以家庭为单位,由晚辈向长辈普及数字知识和互联网使用技巧。长辈的学习能力逐渐减弱,由晚辈率先踏出步伐,带领长辈一起走向数字时代。
但是,年轻群体已经在数字空间掌握话语权,中老年群体被污名化也成为信息资源的匮乏者。他们被裹挟着进入数字空间,但缺乏主观意愿和友好的客观环境。受数字排斥和数字歧视的影响,老年人难以在数字空间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由此导致其数字生活的价值意义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正如同Z世代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同,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认同一样;承担家庭重担的中年人、独居、空巢、随儿女搬迁、照顾一家人生活起居的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情绪宣泄的出口,碍于“父亲”、“母亲”等身份的限制无处表达内心,转而移向互联网。“秀才”就像邻居家弟弟、“一笑倾城”就像自己的初恋,父辈希望在抖音评论和回复中得到情感慰藉和理解尊重。
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不扫兴的父母”,可以和自己吃吃喝喝、可以支持自己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自己无限夸赞包容和理解,无论是在金钱还是精神上都能够积极回应。当父辈开始表达自己、寻求认可的时候,也希望我们能做一个“不扫兴的孩子”,在物质行为和精神世界都能做到“反哺”,支持父辈的表达,在数字空间主动构建自我数字主体身份,帮助父辈了解互联网,提升媒介素养,为父辈留一个情绪表达和数字身份认同的窗口。
参考文章
范文 《品味: 一种文化的等级秩序》
武文颖, 朱金德 《弥合数字鸿沟:老年群体数字化生存的困境与突围》
涂凌波 王子薇《数字区隔与交往鸿沟:数字交往视野中的数字鸿沟现象》
知著网|“秀才”的老龄饭圈:是情愫的窗口,而非猎奇的笑料
新榜|为了老baby们手机里的秘密,我研究了100个中老年抖音号
24级「专题答题班」上线啦!
专题讲解+答题技巧+热点+模拟考
8月底-12月的提升课程都包含了
另有14次大作业精批+15次小作业精批
原价4000,拼团只需3900
了解课程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原价4000元,『拼团优惠』只需要3900元!
详情可扫码咨询课程顾问
报名后记得联系课程顾问进微信群
▼
「2024级实务班课程安排」
共151课时,加量不加价
共计42次作业批改原价2499,拼团可优惠200元!▼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