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无数街拍和穿搭指南仍然不会穿,你没明白这件事……

一家只做书店的书店

这个9月和10月,前脚纽约、伦敦、米兰、巴黎四地的2019年春夏系列时装周刚落下帷幕,后脚上海、东京、首尔、莫斯科时装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刷屏。
娱乐圈和时尚圈人士似乎不是在秀场看秀就是在去看秀的路上。前线流量明星通稿满天飞,各种街拍、秀场照目不暇接,后方众多媒体吐槽盘点嬉笑怒骂,吃瓜群众则看热闹看得不亦乐乎。
似乎时尚就是这么肤浅,大众在乎的就是你的皮囊,大胆出格的装扮就是能赢得更多镜头的停留和话题,每个置身现场的人都卖力演出以供娱乐。而真正由设计师及团队精心准备的大秀似乎只沦为了一个背景,尤其上海、东京、首尔、莫斯科时装周,没有奢侈品大牌压阵,小众的设计师品牌远不如秀场外的“时尚潮人”引人关注。今年份的上海时装周潮人们长这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到时装周,这些潮人们就会穿上自认为最潮的装扮走出家门,接受媒体和路人们疯狂的热拍和接踵而至的嘲讽与吐槽。这些一般人无法轻易理解的造型,真是让人不知该随大流嘲讽一番好还是敬佩其穿衣品味独特好。
人人都要穿上身的衣服,居然能一年又一年地吸引如此多的关注,还让无数潮人和流量明星趋之若鹜,衣服究竟有怎样的魔力?或者换句话说人为什么要穿衣服?衣服能代表什么吗?
这么一问好像有点傻,人穿衣服不是理所应当吗?有什么好追问的?但专注衣服、时尚、流行等话题研究的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却发现:“满大街都是关于美食、烹饪、餐厅、穿搭和时尚的书籍和杂志,但是,关于美食和衣服深入研究的书却没多少。”于是,他亲自出马,聚焦“人为什么穿衣服”这个问题,同时探讨“人为什么会被流行影响”,以及“衣服、流行方面的问题为什么难以得到关注”这些问题,写出了《衣的现象学》这本书。

《衣的现象学》
1
穿衣服是为了强化自我轮廓
通常来说,我们会说穿衣服当然是为了保护身体,但鹫田清一提醒我们,衣服确实有护体的作用,可如果仔细审视我们平时的穿戴,会发现与护体无关的衣物更多,比如领带、高跟鞋,还有各种首饰……所以穿衣服绝不仅出于本能的护体,其中必然隐藏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另一方面,其实每个人对身体的了解少之又少,我们只能直接看到身体表面的一小部分,不借助外物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后脑勺,甚至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脸,更不用说需要借助医疗器械才能查看到的身体内部了。个人看似和身体密不可分,但其实完全无法全方位感知身体的状况,只能靠想象揣摩它。
所以为了加固对身体的形象,我们需要用衣服来感知身体,通过衣服和皮肤间的摩擦,用触觉确认视觉不可见的身体轮廓。衣服就这样悄悄平息了由于身体的难以把握而潜藏着的焦虑。
2
穿衣服是对自己公众形象的勾勒,
理想的形象模型是流行
人为什么穿衣服,虽然已从衣服与身体的关系角度进行了分析,但穿衣服不仅涉及个人身体层面,更承担着社会符号的功能,即展示自己在社会的存在,因此一个人选择的衣服会直接暴露他在人际关系上的品味,以及他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尺度。有人尽量选择不惹眼的着装,有人偏爱奇装异服,都只是对自己在公开场合形象的构思和演绎而已。
我们勾勒自我形象时并不是盲目的,需要一个理想的形象模型,狭义上的流行即最前沿的服饰风格,这时得以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它设定了自我形象的标准,却又时刻不停地更新,使得我们对流行的追逐永无止境。
3
反叛流行的流行:
从“裹得密不透风”到“自在灵活”
通过穿衣服勾勒自我形象又让大家把目光转向了流行,但流行着实是个“负心汉”,喜新厌旧,永远不变的是它的变。这变当然也不是一夕之间就搞定的事,时尚圈也需要时间来接受新东西。现代时尚圈最近一次波及范围广且影响较大的流行变革当属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设计师们对西欧传统的颠覆。我们也借此窥见作为穿衣模型的“流行”在衣服这件事上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在战后的新背景之下,曾经的时尚主流:过剩的装饰,以束腰、腰垫为代表的对身体过度约束和改造,已渐渐没落。这时,一群日本设计师带着典型的日本印记开始“入侵”欧洲这个时尚中心,大众也开始接纳日本和服的设计元素,以寻求服装结构的转换。
打头阵的是高田贤三和三宅一生,他们选择从巴黎,这个时装之都开启日本设计师领衔的反流行。
01.打开门:宽松自由又充满狂野色彩的高田贤三
高田贤三是著名奢侈品牌Kenzo的创始人,他设计的首要原则是“自然流畅、活动自如”,高田贤三是第一位采用传统和服式直身剪裁技巧的日本设计师,和服设计中的平面理念在他的设计中随处可见。


(1970年代高田贤三设计作品,©Kenzo中国官网)
高田贤三的时装不是那种标新立异的反叛,它有一点传统,充满了热情的色彩和图案,还有几分狂野。宽松、自由的着装风格,多色彩自由组合的着装方式是高田贤三独具的特色,他的风格很快被人们接受,本人也被挑剔的巴黎人誉为“时装界的雷诺阿”。
高田贤三的成功,打开了东方通向西方时尚界的大门,越来越多的日本设计师开始进入主流视野中。
从这时起,这些日本设计师们开始运用各自的风格和理念挑战欧洲传统服装结构,“给衣服的结构或身体与衣服的关系注入了不同以往的理念,对衣服的本质提出质疑”。
02.变形:“一块布”的千变万化
紧接着高田贤三之后,三宅一生开始大放异彩。
西欧的传统服装构建是把衣服当成身体的容器或框架,用剪裁与缝制技法将身体完全包裹,三宅一生的设计则一直致力于瓦解这种构建,秉持着“一块布”的设计理念,不刻意“包装”,只是“遮挡”,让衣服的形状能够随身体的动作变化。在他的理念中,物化的身体不是关键。在一定空间里跳跃、摇摆的柔韧的身体,才是他最关注的。

(三宅一生,“鬼杨柳”,1974,©横须贺功光,选自《衣的现象学》)
用鹫田清一的话来说,借由三宅一生的设计,“人以衣服为媒介,开始和自己身体对话。随后进一步打开自己,去感受完全将自己交给他人的欢愉。衣服本是针对他人的护甲,用于遮蔽自己,而三宅一生试图将它变成向他人敞开的窗口”,这正是三宅一生“一块布”的含义所在。
在鹫田清一看来,三宅一生通过“能折成一个矩形平面的设计、自由的尺寸、不对称的形状、随身赋形的轮廓、利落的衣服线条及其中间空隙演绎的性感、可替代其他物品的‘包袱皮思路’”冲击着西方传统服饰结构秩序,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03.冲击:黑色反叛
如果说,高田贤三和三宅一生的设计是给欧洲的流行刮起一阵日式廓形之风,那80年代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的登场,就可谓是一场激烈的“黑色反叛”。
他们一登场就与那些具有设计成就感的元素划清界限,只用黑色,还有随处可见的破洞和线,以至于当时的保守派时尚评论家戏称这股黑色冲击为“黄祸”。

(20世纪80年代的川久保玲及其作品,©YOKA时尚网)

(山本耀司及其1981年秋冬系列,©YOKA时尚网)
不同于西方设计师的立体剪裁,山本耀司喜欢从传统日本服饰中吸取灵感。他以和服为基础,借以层叠、悬垂、包缠等手段形成一种非固定结构的着装概念,形成一股自然流畅的美感。大量使用黑色,也是山本耀司的个人特色之一,连他自己私下穿着也摆脱不了黑色,故有“黑色魔术师”之称。
川久保玲以不对称、曲面状的前卫服饰闻名全球,被称为“破坏主义者”。她永远创造着比时装界,流行超前得多的原型和概念服装。她的衣服将女人们从“认为异性会关注自己的外表而时时自我审视”的惯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她们淋漓尽致地发挥自我存在感或性别意识的思维模式,鼓励着女人把自己看成个体而非女性,本着脚踏实地的态度生活。
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通过无色、无装饰、不对称、未完成、超大尺寸等超出欧洲传统设计原则的行为,逐渐让皮肤感知到流行之外的天地”,这样一股“黑色反叛”,以反流行的态度,开拓了前卫设计师们的日本流行之路。一开始不接受他们的时尚保守派们成功“打脸”,回过头来对山本和川久保大肆夸赞。
而这股“黑色反叛”的反流行毫无意外地也成了如今人尽皆知的“流行”之一。
成为“流行”并不意味着就要被淘汰,高田贤三的虎头印花、三宅一生的褶皱系列及BAO BAO包、山本耀司和阿迪达斯合作创立的Y-3品牌、川久保玲的招牌爱心,这四位如今已是日本殿堂级的设计大师,仍然通过一季又一季的设计开拓我们对身体、自我形象的认识以及对衣服的想象力。
穿衣服原来不仅仅是穿衣服,它与身体有关,与我们所处的社会有关,与他人有关,与流行有关,最本质上,它与自我有关。
在这样的结论下,或许我们能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下上海时装周那些“潮人”的身影?毕竟时尚和流行都是个没有定式且难以捉摸的东西,不管他们出于何种目的,至少勇敢地表达了自己。说不定不久的将来,对他们进行360度嘲讽的媒体也会像80年代的欧洲媒体们被“打脸”呢。

选择衣服,就是选择理想中的自己

《衣的现象学》
[日]鹫田清一 著
购书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钟书阁门店有售
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
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