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胖模特太性感,照片被人用来社交“钓鱼”,上街被人认出
55 2025-08-13
标志性穿搭,是一种强有力的品牌建设工具,在个人包装方面属于极高的成果。此举有利于塑造独特的形象,与目标受众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形成品牌传播效应。
比如:
演艺圈的王家卫,标志性穿搭是墨镜;
科技界的周鸿祎,标志性穿搭是红色上衣;
咨询界的叶茂中,标志性穿搭是戴一顶印有五角星的帽子;
……
上图分别为:王家卫 周鸿祎 叶茂中
当墨镜、红上衣、帽子这些物件成为极具个人特征的经典符号的同时,会给受众带来故事性和想象空间。或者说,必须得有故事,这个标志性穿搭才有效果。
案例一 戴墨镜的王家卫
王家卫出席颁奖典礼
王家卫为什么戴墨镜,并且在正式场合也是如此?从网络上搜索,答案有多个:
“用眼过度”说:王家卫解释说自己长期佩戴墨镜并非是扮酷,而是多年来为电影专注投入的“代价”。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过度用眼,导致眼睛对灯光非常敏感,所以才会经常戴墨镜。久而久之,墨镜也就变成了王家卫的标志。
“社恐”说:王家卫说他是社恐,不善交际,也不喜欢交际,更是害怕别人的关注,所以,戴墨镜能给他思考的时间,也能给他安全感。
“爱情见证”说:在一次失恋后,他在酒吧遇到了陈以靳,一位戴着墨镜的女子。一番误会后,两人开始聊天,从印象派电影聊到写实派电影,一拍即合。最终,陈以靳送给王家卫她的墨镜,并成为他的妻子。这副墨镜成了王家卫电影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也成为了他标志性的外在形象。
这些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后来演绎的,但是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由此形成了记忆。标志性穿搭引发好奇心,好奇心引发话题,话题引发关注,关注形成记忆,由此在受众的心智中建立起独特的情感连接:戴墨镜的这个人是一个很厉害的导演,他叫王家卫……。
企业所谓的“品牌”,个人所谓的“成名”,不就是因为某些特性被人记住吗?
案例二 穿红衣的周鸿祎
在红色背景中仍然执着于穿红衣的周鸿祎
而周鸿祎平时出席活动大多以一袭红上衣示人,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很多人会念错他的名字(“周鸿伟”),为避免尴尬,每次他都穿上“红衣”来提醒主办方,没想到最终形成了极具个人标志的服装色系,既为自己正了名,还极大程度上扬了名,因性格火爆、出言直接,江湖人称“红衣大炮”,留下了3Q大战的经典商战故事和系列“放炮”桥段,因长期坚持红色上衣又被称为“红衣教主”,成为国内最早打造个人IP的企业家之一。
案例三 戴帽子的叶茂中
叶茂中的个人标志是一个黑白人物剪影。剪影形象是一个戴着黑色帽子的男人,帽子中间有个五角星。一道光从侧脸打下来,戴着黑框眼镜的眼睛隐藏在阴影里。
叶茂中的个人标志
叶茂中曾向人解释过他戴黑色帽子的由来:第一,他崇拜红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二,他崇拜崔健,崔健演出时喜欢戴一顶白色帽子,帽子中间有颗红色的五角星。
叶茂中的“伯乐”和“贵人”,品牌营销专家文硕在回忆1996年初见叶茂中的时候提到“那时候他的帽子上还没有星星和火焰,但他已经知道包装自己,标签化自己的形象”。
一个做品牌策划的策划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包装自己,这一点叶茂中做到了,就凭这一点,叶茂中都是国内品牌营销界绕不过去的人。
在个人包装方面,穿搭只是一个方面,标志性动作、标志性口头语/台词等,都是可行方案。标志性台词比如电影《绣春刀》中的丁修因为一句台词“得加钱”而被观众称为加钱居士、电影《以和为贵》中号码帮的金牌杀手阿武因为一句台词“加钱啊”而被观众称为加钱哥。
电影《绣春刀》之“加钱居士”丁修
电影《以和为贵》之“加钱哥”金牌杀手阿武
两个角色在各自领域都极其专业(武力值爆表,性格坚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且看起来也非常的贪财,把常人所忌讳的“加钱”挂在嘴上,给观众带来极强的冲击力。难免有人戏称饰演丁修的演员周一围说:十年龙套无人问,一朝“加钱”天下知。可见标志性台词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
另外,在周星驰电影中,因为一个镜头、一句台词而被观众记住的配角数不胜数,很多演员也因此对周星驰心怀感激并在公开采访中对周星驰表示感谢。
标志性穿搭是一个极好的个人品牌包装策略,像有不少人通过留胡子、留长发、剃光头、纹身,等等等等,积极开展尝试,希望以此来形成鲜明的个人标志。但是我们一般人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影响公众的需求,而是面向特定人群形成影响力。
比如说,通过标志性行为来争取爱情。在一个爱情故事中,男主在第一次和女主约会时希望加深印象,在喝咖啡的时候没有选择加糖,而是选择加点盐,这是用独特行为来加强记忆。用关键词“爱情故事 咖啡 加盐”搜索,会有一个很长的列表,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传递的绵绵情意非常动人。
比如说,通过长期固定的表现来树立人设。这一点在俞敏洪在北大时坚持给同学打水四年,赢得了同学信任,后来吸引班长王强回国一起创业的故事。打水,成为了俞敏洪在同学心中“踏实、可靠”的标签。
比如说,很重要的,商业交往中的初印象极其重要,个人的穿搭、谈吐和行为细节都非常重要,有时候会因为一个极细微的小角度影响到关键人的看法,影响到最终决策,不断打磨自己,形成一个好的个人风格,有助于传递积极信号,帮助自己赢得更多发展机会。
其实,咖啡加盐的爱情故事,也是通过“初印象”来提升影响力,而俞敏洪打水四年的故事,则是通过长期坚持一件事来提升影响力。由此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基本总结:关键事件重在打造“初印象”(“城门立木”、“千金买骨”的故事均是如此);长期影响还得看对一件事的坚持,用长期行为树立人设。
在新媒体时代,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善用“差异化”这一竞争策略,策略本身已经天下皆知。但是如何通过系列包装形成自己的标志性的东西,并持续践行之,并不容易。目之所及,其行动者少,成功者更稀。因此,这将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作为一个企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践行的一个课题。
但是实话实说,这事要是真想做好,还得是那句话,“得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