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蕾气质真端庄,泡泡袖上衣配红色长裤精致迷人,成熟稳重
37 2025-08-10
这是2016年推送的一篇付费文章,现在全文再推送一次。
文中关于心理与情感分析的内容可能引起不适,仅供参考。
大概是去年(2015年)11月份左右。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发现有位女生经常“赞赏”,每次20或30,持续能有10次以上。所赞赏的文章都是与恋爱有关的,显然是一位在恋爱上遇到些难题,又对文章认可的。
这就既让我有些感动但也有些疑惑。感动的是这么大方且对文章这么认可。疑惑的是在我的经验里,大方的女生是比较好找对象的,因为形象好,外部认可度高,愿意给她帮忙的人多,更重要的是这种品质容易打动、吸引“青年才俊”,而很容易找对象。那她是什么情况呢?
她这么够意思,我就要给人家一个交待。这也是她大方的作用。于是主动和她联系,加了微信。
一聊感觉很亲切、很热情、很主动、很有礼貌也很懂事,这都是好找对象的品质。但是一问28岁了还没有找到对象,这就是有个“小障碍”影响了。这好办,“一招”就可以“制剩”,解决了这个“小障碍”,找对象就是很容易也是很好的事了。
微信里不便交流很多,就先把《从“注孤生”到“领证啦”:401天情感辅导实录》书稿发给她,让她先看,再把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都看一遍,有了基础再面谈。同时也告诉她问题不大,而且将来效果会很好。
后来由于寒假、过年,面谈就拖到了现在。上周五见了面。为了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征得她同意,将把对她的辅导,实录下来,实时推出。
1一见面没有什么陌生感。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一下就能进入“自己人”的状态,带了礼物。说话丝毫不吞吞吐吐,眉眼灵动,而且还有些风情感。不仅做事大方,人也很大方。这就基本可以断定,心理、思维、情感、处事上都没有什么问题,最多是有个“小障碍”,拿掉了,就很好了。
第一个话题是关于父母家庭的。
她说看了《听父母的话,拿自己的主意》这篇文章后,就按照文章里的路数去做。现在与妈妈的关系已经很融洽了。而之前妈妈很强势,什么事都要服从妈妈,让她感觉很禁锢、很痛苦。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开始“忽悠”妈妈了,不太在意妈妈的话了,“表面答应、背后该做什么还是按自己的主意做。“一开始担心妈妈会有强烈反应,结果发现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好,母女的关系也越来越顺畅。
这是因为妈妈的”强势“心理之下其实是一个脆弱的心理。因此在表面的强势之后,很难再有强大的心理势能去”抓落实“,因此在”表面答应“之后,心理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平和的状态。另外对女儿强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其他领域,尤其是外部环境中较难得到认同与关注,存在感缺乏。因此在家庭内部就想让家庭成员认同与服从。而女儿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是一种正常的大多数家庭里都会有的作法。这种”正常作法“会让妈妈产生正常的心理感受,获得比顺从更强烈的关注感与存在感,也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
女生不易找对象,与父亲的关系异常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询问之下,发现由于从小父母情感不和,一直处于指责父亲的状态下,与父亲的情感很淡、很疏远,进而对婚姻与男性有一些恐惧。但是现在,由于一直看公众号的文章,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也能够正常应对。虽然关系还是比较淡,但已经能够做到”随它去了“,即与父亲的冷淡关系已经不会再妨碍她找对象与谈恋爱了。
2第二个话题是关于”想恋爱“与”想小伙子“。
她说现在给她介绍对象的很多。前天刚见了一个,男生对她挺满意的,但是她没有感觉。而她现在确实想谈恋爱,所以很困惑。
其实,“想恋爱”与“想小伙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想恋爱,则小伙子就远了。想小伙子,则恋爱就很近了。想小伙子,是本能驱动,你会“无所不用其极”的“想方设法”的“成其好事”,恋爱自然就近了。而想恋爱,是意念驱动,比如年龄大了、父母逼了、好友都结婚了,等等,所以我要谈恋爱了。更多是追求一个形式、一个任务,甚至一个名份。因此动能也弱,显露出的可爱活力迷人风情也少,自然对小伙子的吸引力也弱,更难以从恋爱中感受到激情、浪漫、甜蜜与极致的愉悦。其结果,也就是谈了个恋爱。即便最后结婚了,也就是结了个婚。其后则“忧矣!”
因此,要先从“想小伙子”入手,而暂时丢开“想恋爱”。这样虽然看上去有些慢,实则是很快。
3第三个话题是关于情感“小障碍”的。
之前分析过,这位女生其他条件都挺好,尤其是大方很有感染力,应该是很好找对象的,之所以没有找到,应该是情感方面有一个“小障碍”。
这个小障碍是她在上初中时,邻居家有个比她大三岁的哥哥。人长得帅气,也聪明。两家关系非常亲近,如果大人不在时,孩子就经常在对方家吃饭,有时还会住在对方家里。她和这个哥哥关系也特别好,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玩儿。
在她初三时,情窦初开,非常喜欢这个哥哥。两个人也越来越亲近,直到有一天一起学习时,这个哥哥突然吻了她一下。当时她很慌乱,这个哥哥也急忙跑了出去。此后就跟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两个人照样亲近,但再也没有发生过肢体接触。
此后不久,这个哥哥上了外地的大学,她也上了高中,寒暑假时依然会在一起,依然很亲近。
到她上了大学,这个哥哥也大四了,每逢放假,她或他会到对方的城市去看望,两个人会一起出去玩,感觉非常好。这个哥哥毕业后回家工作了,而她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上海。两个人的交往逐渐淡了下来,但是她在内心里依然非常喜欢这个哥哥,并把他当作一个标准。只要是“像”这个哥哥的男生,她就会喜欢,不“像”的,男生条件再好,也无法有感觉。进到两年前,这个哥哥结婚了,她感觉世界有些坍塌了,从此有些偏执,更加喜欢“像”这个哥哥的男生,而对其他男生更加不感兴趣。
听了这个故事,先让她把这个哥哥的照片找出来,进行分析。
根据相关情况介绍与照片分析,这个男生父母之间感情不好,与母亲过于亲密,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他从外部获得与异性的足够交往,以及实现正常的性兴奋。因此缺乏与异性交往的能力与经验,又有一些特异性的性兴奋模式。因此对亲近的邻居小姑娘会特别喜欢,既安全,又易获得,还有亲情的因素,可以实现特异性兴奋。
从女生的角度分析,与父亲情感淡漠,缺乏非常重要的情感、心理与处世技能的训练与支撑。另外从小除这位男生外,与其他男生交往很少,也缺乏经验与能力。因此就会对这样一位安全、容易,又能亲密接触的男生非常感兴趣,而长期迷恋。
这个心理机制的分析,基本对应了这位女生的体验与认知。了解了这种机制后,就很难再产生强烈的心理兴奋,这一篇基本就揭过了。这个“小障碍”也基本就清除了。
分析完后,这位女生又翻出几张照片,说是前段时间出去旅游,认识了一位男生,与这个哥哥长得非常像,所以一下就喜欢上了。现在觉得不那么喜欢了,让我分析。一边拿照片一边不好意思地说:“这不是你认可的样子”。果然,不是我看重的小伙子的样子,稍微解释一下,这个也消除了。
4第四个话题是关于正在发生的一场“非常规”情感经历。
1这个事是在这次见面之前就提到过的,下面是微信聊天记录:
上面是见面之前的交流。下面是发生的新变化及相关讨论。
见面时聊到这个话题,她说,自从经过上述的解析以后,她和那个搭车朋友再见面兴奋感确实少了很多,是轻松自在的享受这种“喜欢”的“美好感觉”。可是这位朋友却兴奋起来了,一有空就给她发微信,还说一些什么希望能够一直接她上班之类的话,昨天还要约她出来吃饭,她拒绝了。还说马上要出差会给她带礼物,她的恐慌感又出来了。
她问这次是她多想了吗?还要继续享受这种"暧昧"的感觉吗?觉得人真复杂,单纯的喜欢的感觉真好。等等。
下面是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1、之前让你“享受”这种“喜欢”,其实是一种心理方面的干预。是让你切入到一个场景中,深入下去,让一些事发生,这样你的认知能够拓展与深入。一是训练感知与把握微妙关系的能力。这方面是需要大量两性交往经验的,但又是必须具备的。这方面你是比较迟钝的,所以需要用“非常手段”去训练。现在可以反推整个过程,得到一些经验。以后再接触类似的人与事,就可以判断出来对方的意图。这一次是对方的身份不合适。以后遇到合适的,就可以提前感知到,就好判断与把握了。
她听完这段分析后说,以前的家庭教育中,她妈妈管束的非常严格,不让她和男同学多接触,所以对男女微妙的感觉比较迟钝。
2、要思考你的表现方式。你的表现方式太单一了。应该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相应的表现方式。你现在是只有一种“热情”的表现方式。这样对可能成为恋爱对象的人,强度不足,但是对普通的一般的人,又容易让别人误解。或者以为你喜欢他,或者让他认为有某种可能,或者是以为你在进行某种暗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隐患与麻烦。现在要梳理整个过程,把可能使对方误解,或以为有某种可能的动作、语言、眼神、表情,尽量找出来,以后就好调整。练出很多种针对不同人、不同情况、不同事件的表现方式与手段来。
她说,针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表现方式,确实是她的一大缺陷,在和男性朋友的交往中已经深刻体会到了,有很多认为可以做朋友的异性最后连普通朋友都不是。可是觉得交往的方式方法真的很难,现在也不会,怎么办。
其实,这次让她深入进去喜欢一下,突破一下思维底线,就是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练习的机会。只有这种实练,才能提高。
3、要思考怎么具备与练出调控、把握微妙关系的能力。人的关系有很多种,正常的关系也有非常多的种类,比如非常亲密的正常关系,一般亲近的正常关系,比较冷淡的正常关系,似有似无的正常关系,甚至有些暧昧的正常关系。要对这些关系都有体验,进而认知,进而具备把握与调控这些复杂关系的能力,进而再可以熟练用运。这种能力不仅对找对象谈恋爱,而且对工作与生活,都非常重要。
4、要“会坏”。所谓“会坏”,就是用看上去不好的想法、手段、方式来做一个实质上的好事。这方面《九尾龟》里有很多例子。抓紧看完。
5、对事件发展的预判能力与预防能力。发展到这一步,你的“诱导、怂恿、鼓励”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现在可以回溯整个事件,去挖细节。在哪里出现了苗头?你传递了什么信息?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状态的。这样会提高以后的预判与预防能力。也可以反向用,在与男孩子交往、恋爱中,以前该加油没加油的地方,现在就可以跟上。还可以正向运用“引诱、怂恿、鼓励”的手段。
3现在的最新形势是,男生已经有了各种暗示,有些步步紧逼要挑明了。这时就不能再让事态继续了。女生问“现在怎么才可以及时制止他的这种想法”。
建议她现在至少可以冷处理,是那种真正没有可能的冷处理,而不是躲躲闪闪,让人以为只要努一把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冷处理。此外还可以做出“天真无邪”状,意思是你根本就不会往那个方面考虑。同时激发对方的道德感,而遏制对方的进一步企图。而不是造成一幅被吓着的样子,忸怩的样子,动情的样子,等于是在怂恿对方进一步发展。或者做痛苦状,暗示某种不可能以拒绝,说一些什么“绝对不可能”的话,这也会刺激对方进一步发展。就像日常的老样子,只是比平时的“热情”度降一点儿下来。
下面是女生不当应对的一些例子与分析。
1、女生说她已经有点想躲了,因为男生特别喜欢叫她小名儿,她听了都有点触目惊心,所以今天在车上她就告诉男生说她男朋友有可能以后接她上班。另外每次男生发微信女生都刻意晚一点儿回,而且都是很简单的应答。
这些做法很不好。“我男朋友有可能以后接我上班”这样的话毫无意义。因为以女生现在的水平是“装不像”的,等于是在告诉对方你已经惊慌了,甚至会给人半推半就的感觉。
2、男生说要和女生做朋友,不是单纯搭车的朋友。女生说那就“随缘”啊。
”随缘“这就是在”诱惑“了,让对方觉得女生并不反对,还是有各种可能,因此只要自己努把力,还是可以创造出这个”缘“的。
3、男生说要一直把女生送下去。女生回那是我以后老公要做的事情,当然不可以麻烦你喽。
这就是在表示女生已经很在意这句话了。说明已经很明白这句话的意图了。但是你还仍然在搭她的车,说明至少还不是很反对”一直送下去“这个事,也说明还很有可能发展出很多可能出来。
然后女生说那我就临阵脱逃,真的不想再坐他的车了。我说这是另一回事,现在要抓住这个机会训练提高自己的本事。逼着她想一个具体的回应”一直送下去“这个信息。
她说这样回:”无所谓啦,你上班方便接我就顺路带我了,反正等我自己开车技术熟练的话就不用麻烦你了。“
这就是”故作拒绝“了。语意暧昧,没有明确的态度与立场。
4、然后给女生提供了一个方案。收到”我想一直送下去。“这样的信息后回复”哈哈哈,好啊!“
女生不明白,说这样回是不是在诱导对方喜欢我啊?其实如果只回”好啊“是诱导,但是前面加了三个”哈“,语意就不是诱导,而是对这个话不当回事,是个”例行公事“的回复,说明这是不可能的。
再回女生,如果加四个”哈“呢?是什么意思。女生说感觉没有三个哈效果好。其实这就有些瞧不起对方了,有些奚落的意思了。现在情况发展还没有到这一步,因此三个哈就行了。
如果是两个哈呢?就是在响应这个建议了。如果是一个哈,大家可以琢磨琢磨。这些都是很实用的语言技巧。
4谈完了这些,开始进一步深入分析。宗旨是不能白受这一折腾,要从里面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来本事。
接着让女生对这个男生做一番描述。如下:
他给我的感觉是在职场上还是蛮有手段的,工作是党支部书记,长相有些斯文,眼睛大大的,眼神中透着淡淡的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态度,对家人、父母包括朋友都很友善。穿着比较商务,天冷会穿毛呢大衣,还有衬衣也比较多。
从这样的描述看,女生是有一些感觉的,但是对分析人基本没什么概念。这也是”剩女“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比较自我,对人不够敏感,热衷于找对象,但对找什么样的人,意识不清楚。
“眼神中透着淡淡的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态度”,这句是重点,通常有“隐情”才会这样。通常小时候受过什么打击,无奈、无助之后,会出现这种状态。是故意在掩饰某种东西。另外“对家人、父母包括朋友都很友善”,这就说明是有“隐藏”着的某种心理或心思的。因为对家人、父母与对朋友应该是两种状态,血缘关系与社会关系,肯定应对的模式是不同的。只有处于压抑之中,才会“对家人、父母包括朋友都很友善”,这是“做出来”的一种状态,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状态。
女生说对,第一次坐车时就有这种感觉,现在一提醒,这种感觉更加清楚了。然后觉得都有些”危险“了。这当然有些“过了”,因为现实中这种危险很难发生,但是也要中断了。然后就让女生想怎么中断。
女生说“我可不可以说天气越来越暖和,想多走走?”回:“为什么总是这么暧昧?”女生说感觉不到这是暧昧。分析:就是个不搭车了,有必要“天气越来越暖和,想多走走”吗?一个简单的事,“找理由”反倒给人的感觉是不简单了,这就是暧昧了。
女生又说:“我打算不拼车了,本来搭车就是要让自已上班轻松一点,现在反而会累”。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话?不还是非要暧昧一下吗?“现在反而会累”,不是在勾引对方吗?女生说当然不能说这么多,只是这样想。其实,这样想也不对,不是因为“累”,而是这根本就不是个正经事。
女生思路一下开了,说:“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现在真是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个事,也根本不需要为这么个事烦心。有时候你越把一个事情看成事情,本来不是事情的事情也成了事情,还挺绕的。”这是因为经验、思维空间都小,就容易把事看大了。另外也是由于缺乏外部关注,所以对这样的外部关注,即便是有风险的外部关注,也不想放弃,而意意思思的无法“痛快”。
女生说:“现在看着以前和他的聊天记录,发现挺多鼓励对方的地方,哎,我真的好笨啊,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方面的细节,还有看到李老师发的关于安全感的文章,我认为我就是缺乏安全感、太弱,除了在工作上有底气外,其他方面完全没有底气。”
回:“哈,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就事论事就行了。”
这次辅导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