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美文学博主张爱玲的穿搭指南:《半生缘》服饰图鉴
导语:盛唐时代,杨玉环一身霓裳羽衣倾国倾城,惊得渔阳鼙鼓山摇地动。民国时期,绝冷傲立于世的张爱玲也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服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在修饰,更是一个人内在心灵的一种表现。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张爱玲,最擅长的便是利用风格迥异的服装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中楚乔便是她以梁京为笔名写的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张爱玲宛若潜伏在文学界的设计大师,她用一双巧手用不同布料、颜色、款式、流行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的人物。《半生缘》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民国时期文学界的一朵奇葩,一本"民国服饰图鉴"。

张爱玲本人
一、 千变服饰塑造百态人物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马靠鞍",服装设计与人物的形象不可分割。它不仅仅体现在所描写人物的外貌上,更是人物的形象转变的外在信号。剪裁得体、有款式的衣服会让人看起来挺拔有精神,不同颜色、材质、风格的搭配会让人有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而这样的视觉效果不仅在现实中需要,在作家塑造不同人物的时候,也尤为重要。或婀娜多姿,或大腹便便,或风度翩翩,这些形象的塑造必定是离不开文章中对服饰的描写的。
1、 不同性别的人物的服饰
从古至今,服饰产生的一大重要原因,除了保暖之外,就是区分性别。如何区分男女,第一是依靠天然的体型,如第一性别特征、肤色、各种姿势等,比如常见的五大三粗,宽肩窄腰多是形容男生,而小巧玲珑、肤若凝脂则多用来形容女性。第二依靠外在穿着打扮,男性的衣服多偏冷色调,款式简单大方,整体效果达到玉树挺拔;而女性的服饰色彩多样,款式更是推陈出新,根据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款式。《半生缘》中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利用服饰来展示的呢?《半生缘》中的曼桢身材苗条,但是缺乏凹凸有致的线条美,因而在书中,她常常着保暖且材质厚重的针织衫,让其更为柔软。男主角叔惠行事讲究,十分重视自己的外在,书中的他总是西装笔挺,头发梳的一丝不苟。

曼桢与世均
2、 不同年龄借用不同的服饰来表示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描写曼桢时,常用"红蓝格子的围巾、深色布衫,布衫写的有些泛白"等这些描述语。曼桢是妹妹,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孩儿,蓝色代表深沉,沉稳,符合曼桢的身份,而红色代表火焰、怒放的生命,符合曼桢现在的年纪,蓝色与红色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两面性。服装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外貌形体,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物的年龄。嫣红的胭脂、黑色氅衣、绣着白色菊花的白色滚边黑色绣花鞋,只需稍微一想,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而其中的胭脂、氅衣等细节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追求时尚、不落俗套的女性。而黑色通常表现人物压抑、想要隐藏自己的性格特征。
3、 服饰与五官的微妙关系
人们常常通过对方的脸以及眼神来判断对方的年龄,或者成熟,或者幼稚,或者宁静,或者活泼。五官不仅仅会暴露人们的年龄,也会展示自己的内在灵魂,而这些都会表现在一个人的穿衣打扮上。在书中,妹妹曼桢的脸是圆圆的,但是又带着冷峻的线条感,男主角说曼桢就像是高中生一样,因为圆脸会给人亲切憨厚的感觉,仿佛人畜无害。但是曼桢又具有线条感,如同方块,方块脸多用于男性身上,表示坚毅、顽强的性格。书中的曼桢皮肤白皙如同牛奶,常常穿蓝色、绿色的服装,前面有说过,蓝色绿色是冷色调,表示沉稳的性格。张爱玲笔下的曼桢是一个敢爱敢恨,有领导能力的"女强人",这与她的穿着五官十分贴切。

倔强的曼桢
二、 借用服饰堆砌人物内心世界
1、 用千变万化的服饰来展示人物迥异的性格
在《半生缘》中曼桢家庭并不富裕,在姐姐曼璐出嫁之后,小小的年纪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曼桢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她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一个正在恋爱中需要人依靠的女子。因为这样的情况,张爱玲在描写这一角色的时候,蓝色贯穿了曼桢的日常生活,或者与红色格子搭配,或者与粉色小花搭配,绿色纱幔搭配,既显得人物性格沉稳大方,又露出那个年纪该有的俏皮。服饰的颜色、布料、款式常常是一个人心境的写照。之前提过,曼桢的性格具有双面性,一面是蓝色,另一面这是粉色。当她与世均见面的时候,曼桢穿了一件粉色的旗袍,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被生活压迫的曼桢也有自己的人生,也只有在世均面前,她才能释放自己的天性。

蓝色旗袍的曼桢
2、 借用服饰强调人物经历的不同时期
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由不同款式的服装来搭配,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外在形象,并不是凑字数或者是单纯地想要写,而是为了表现人物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处境。在书中,作者很巧妙的运用服装颜色为人物的人生涂色。就像年少青春时候的曼桢,可以穿粉色的旗袍,戴着蓝红相间的头巾,这符合当时曼桢被粉红小泡泡包围时候的巨大幸福感。但是在历经十几年的沧桑之后,她却穿着一件青底小白格子的衣服,头发也没有款式,梳的低低的贴贴的,纵然张爱玲在这里没有描写曼桢这十几年的生活,但是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曼桢这一路的经历也是可想而知的心酸,相比直接描写,这样通过服装来表现,效果更为震撼。

历经沧桑的曼桢
3、 巧用服装外化人物的瞬时心境
千金小姐翠芝十分喜欢世均,但是世均喜欢的却是曼桢,她自是觉得心里过不去,想方设法要压制曼桢。在一次聚会中,翠芝得知曼桢也要来,故意穿了一件黄底黑圈的貂皮大衣,奚落曼桢。人物的性格需要长时间来塑造,同时也具有稳定性,不会说变就变。但是人物当下的心理却是立刻发生转换的,除了直接描写,张爱玲巧妙的运用服装来展示,加深了人物形象。又如曼桢,慕谨一直是她心里面的白月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曼桢得知他还一直没有结婚,
于是已经是一名妇人的曼桢特意挑选了一件与自己的年龄不相匹配的紫色旗袍,但是当慕谨只说那是穿着紫色衣服的"妇女"时,旗袍依旧是旗袍,但是在曼桢受伤的心中,却连一块烂布都不值。

曼璐与其艳丽的服装
三、 利用服饰打造人物的公共形象
1、 利用服饰强调人物职业与阶级
在古代,只有皇上才可以穿黄色的衣服,可以纹龙,而王爷则可以纹麒麟。这样是为了区分出三六九等,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中的皇权至上。《半生缘》是社会的缩影,自然也逃不过这样的社会法则。曼璐家境贫寒,为了承担家庭开销,她不得不出入声乐场所成为一个舞女。在那种鱼龙混杂的地方为了吸引顾客,她常常衣着华丽,穿一袭红色或绿色的旗袍,涂着黑色的指甲油,艳丽的口红。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服饰都成为了人物职业的外化。而男生则以叔慧为代表,他与曼璐截然不同。他家境良好,接受高等教育,因而他出场的时候通常是笔挺的西装,梳的油光蹭亮的头发。到了后期,又开始穿着当时上海最流行的人民装,并不是叔慧的职业变了,而是为了表现他追求时尚的特征。

曼桢与叔慧
2、 角色变化与服饰变化的关系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实社会中,身份转换的最开始标志就是结婚。女生变成妇人,承担起一个家庭的半边天,男生成为丈夫,成为家庭的主心骨。《半生缘》中服饰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几场婚礼了。曼璐结婚之前浓妆艳抹,经常穿一些比较便宜的衣服,但是在结婚之后,虽然还是要涂艳丽的口红,但是妆容明显要清淡了许多,也常常穿一些比较华丽的衣服来表示自己的太太身份。翠芝作为千金小姐,结婚时换了好几套衣服,西式的婚纱,大红色的中式婚服,象征着喜庆与吉祥。虽然都是两场婚礼,但是为着阶层身份的不同,在服饰以及场合的描写上都是不一样的。

喜庆的中式婚礼
四、 服饰展现时代也彰显人物命运
1、 服饰变化与时间地域的变迁
旧上海应该是当时中国最为时髦的地方,旗袍西装屡见不鲜,不管是贫穷的曼桢和曼璐,还是家财万贯的翠芝,她们或穿粉色旗袍,或穿绿色旗袍,都是走在时代的浪潮中。服饰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的变迁,同样也是社会变化的一种反应。《半生缘》紧扣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将这种服饰文化也带进了书中。后期的上海战乱,民不聊生,除了歌舞厅的小姐们,普遍都穿着朴素,受政治的影响,男生多穿中山装,而女生多穿列宁装。

风靡一时的列宁装
2、 人物命运下的服饰改变
张爱玲在描写曼璐的衣着打扮时,写她穿着一条绿色的旗袍,腰上有一个黑色的手印。绿色是代表青春活泼的颜色,与曼璐的年纪相匹配,红色的口红与曼璐的职业相对应。那黑色手印不仅表现出来曼璐的职业,更是具有十足的暗示意味。曼璐家境贫寒,她只有靠这种方式维持生计,但是这黑色并没有通过结婚改变,她的一生就如同这黑色一样,注定是黑暗的、不安的、充满压抑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曼桢去看曼璐的时候,特意穿了一件黑色旗袍。这不仅表现了曼桢的生活一潭死水,而且也指出了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曼璐,她的心就好像这黑色一样,充斥着冰冷与阴暗。

顾曼璐
结语:小说是来自于生活,必然也将回归生活。小说中对服饰的描写,不仅将小说人物更加形象化,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映。像这样借用大量服饰描写来侧面描写人物心理变化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张爱玲的这种写作风格与她自身的性格特征,对服饰的了解有极大的关系。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并非每个人都会认同并赞赏这样的做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对于服饰的深入描写,确是为《半生缘》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